采访者:99艺术网CEO兼总编杨凯
被访者:《碰撞-中国当代艺术实验个案》策展人俞可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99艺术网:为什么会选择“碰撞”这个单词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
俞可:如果从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来讲的话,我们一想到“碰撞”就会想到相互之间的一种博弈,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特有的历史条件下和历史背景下的一个理解。实际上我不是这样看的,我把碰撞看成一个很中性的单词,我想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就是说当代艺术在“二战”以后,我们就觉得当代艺术是应该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型,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主观的愿望,但是这个主观的愿望,在近几十年的实践过程当中,并没有真正地去实践,当代艺术仍然是和群众,和我们所需要的一些人是相当梳远的。为什么产生这种梳远?我觉得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的原因是当代艺术本身的前沿性、观念性可能会使大家在阅读和了解艺术的时候,遇到很多障碍。
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在策略上缺乏一个与受众沟通的平台。正因为这样,我觉得当代艺术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没有完全地实现自己的愿望。
因为我们现在到处都在做展览,但是到处听到很多人第一句话说:“我们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这不光是受众要解决的问题,艺术家也同样要解决。
这次我用“碰撞”这个单词,至少我给艺术家大概设定了一个方向性的策略或者一个角度,是不是在你的创作当中考虑到你与其他艺术家之间,因为这是一个群展,还有你与受众之间能够产生一种什么有机的联系,这就是我做这个展览用“碰撞”这个单词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99艺术网: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二十八位艺术家?
俞可:选择二十八位艺术家是基于我对当代艺术的一种理解,但是这种理解有时候是有偏差的,不是说我选择艺术家,就是最好的艺术家。也不是说我没有选择的艺术家,就不是好的艺术家。其实在这个选择的过程当中,我非常回避这种容易产生的误读,当然我作为一个策展人,我选择艺术家的时候,肯定觉得这些艺术家能够代表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现状,他们在这几年当中的艺术创作有一个明显能够影响中国文化进程的一个东西,同样我也觉得他们是一群比较有深度体验的艺术家。就在今天有深度体验的艺术家,不是很多,所以说我还是做了这个选择。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原因,比如说有一些艺术家因为个人自身的情况,没能参加展览,但不等于他就不重要。这里边有很多画家和艺术家是被忽略的,忽略的原因不在于我,我更主观,我没有尽量地比较客观,比较公正地,比较有想法地去实现这种愿望,但是往往有时候我们的愿望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或者是有困难的。所以说我尽量地做到不带偏见地去寻找这些艺术家,从目前的阵容来看,我觉得这些艺术家,尤其是里面有一些个别艺术家是肯定代表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面貌。
99艺术网:央美美术馆的空间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设计的,他是很有影响的一个著名的设计师。他的这件作品是很有争议的,你在使用这个空间的时候,如何理解矶崎新作品的理念?怎么有效地把弊端变成为你所用?有效地把他设计的理念和艺术家的作品能够共谋或者是共融,你是怎么思考的?都说这个空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个空间。
俞可:我觉得没有这么危言耸听,因为矶崎新本身就是一个设计美术馆的建筑家,他设计了很多、很好的美术馆。当然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馆争议非常多,而且我听到的好话也非常少,说坏话的人非常多。可能在这方面会产生一种误会或者是误读。我在想矶崎新在设计美术馆的时候可能回避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场,就是它和其它的国家是有差异的。正因为这种差异,在设计美术馆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的这个局面。就我而言,我觉得矶崎新这个美术馆就是比较实验性的,它给实验性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可能比较好的可以思考的空间。同样,我认为矶崎新的这个美术馆给每个艺术家也腾出了一定的空间,做一个对应。所以我在做展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去回避我们所说的那些大家在美术馆认识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同样我采取了一种办法,让每个艺术家到现场来面对现场作出自己的回应。就目前情况的进展而言,这种回应还可以。因为现在展览还没有开始。
如果大家都能够面对这个空间,能够和自己的创作、想法做一个有机的结合。我觉得这个空间的意义和它的好处就呈现出来了。如果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或者在我自己认识的局限性,没有能够很好地对应这个空间,当然可能矶崎新这个建筑的非议就会更多。我在,我尽量朝好的方面去努力,去解决好这个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肯定需要中央美术学院相关的工作人员,同样也需要艺术家共同的努力。我在想,我现在就目前而言,感觉会朝好的方面去发展,去认识和体验一下矶崎新这个空间跟我们之间的一种关系。
99艺术网:请问一下俞老师,关于这次“华彬论坛”,你作为“碰撞”的策展人,怎么看待华彬论坛在中国举办的意义?
俞可:我是这样想的,大家在议论“后奥运时代”中国整个经济,整个当代艺术收藏面临何去何从。在这个何去何从里边,华彬集团把世界上这些最重要的博物馆的人和美术馆的人请到中国,也把世界上最重要的藏家请到中国,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不光是这些人的重要性,而是中国在整个全球化语境里面,她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尤其是在市场领域这块,她仍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艺术的传播方式和过去的传统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不同里面其中就包含了这个领域。那么华彬集团能够在整个艺术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包括艺术展览比较低迷的情况下来做这个工作,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他们还把企业的文化指标指向了艺术,这是更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它不是在2006、2007年的高峰期去做这件事情,它是在一个比较低谷期来做这个事情。同样的,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重要的促成这个展览的重要人物为非常重要。
比如说舒云、沈小彤、赵力,因为他们当时,英国战略对话研究院,它的重心不是在中国,也不是在俄罗斯,也不是在中东。它是去年有这个构想,正因为这些带有理想化的思维或者是理想化的一种愿望,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把这么多重要的一些人请到中国来,跟中国艺术家,跟中国艺术相关的人做一个平等的对话,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想这至少说也同样为中国当代艺术,包括中国的艺术市场提供一种可能性或者是一个思考的空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觉得赵力去年和舒云在伦敦参加这个会,他们在这个会上现场的判断和他的引进非常重要。同样沈小彤她去衔接好双方之间的一个关系,功不可没,这对整个当代艺术是极其有意义的。
99艺术网:你作为一个批评家,作为一个媒体人,又作为一个策展人,你怎么看待华彬论坛在中国举办,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推动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你有什么样的期待?
俞可:我想这么大的一个企业来做这件事情,而且去做文化上的事情,把它很规范化地去做,或者很有逻辑性的去做,这对我们中国文化整个未来的建构肯定会起一个积极的作用。因为我们对文化还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话题,它并没有完全地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去。那么我们今天来思考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它和我们每个人,每个参与者,每个实践者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可能性,仍然是我们中国今天所需要的。因为中国她在面对全球化语境的时候,她一定要想好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去适应,而且我们不是带着过去传统的观念去适应,肯定有一个新的观点。那么一些实践者和具体的努力者在做这件事情,我想它肯定是非常有效的。
99艺术网:谢谢!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