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民画创作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今从陕西户县到浙江秀洲、舟山,再到广东龙门,农民画的创作队伍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涌现出河南民权和上海金山等富有鲜明地域特色并逐渐形成产业化的农民画创作基地。由先前的自发创作到今天的定产定量,中国的农民画创作者正在摸索着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这里的版画家太幸福了!农民版画真精彩!”一位来自中国宝岛台湾的版画家在参观完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重庆·綦江农民版画艺术节开幕展览后由衷的感叹道。虽然这位版画家在话语中对綦江版画创作环境的赞叹自是应有之义,而其背后折射出的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美术发展取得成果的惊叹更值得深思。
农民画必走产业之路
虽然中国美术界对“农民画”的内涵和外延尚缺乏清晰界定,但农民画注重对农村生产、生活场景的描绘,色彩艳丽、构图饱满的画面特点以及迥异与都市生活的乡村情调都使其区别于主流的中国美术创作。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带有淳朴民风的乡村画作,引起了众多都市收藏爱好者和不少海外藏家及艺术机构的兴趣,一些农民画甚至漂洋过海成为当地出口创汇的一个新路径。不少地方政府更是下大力气,为农民开办工作室,请专业美术教师指导创作,建设农民绘画专业展示场所等,努力将农民画打造成一张特色鲜明的当地文化名片。
这样看来,如今的农民画具备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属性,产业化是农民画不可回避或者说是一个早已注定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产业,农民画不仅需要一个完整的产销链条,更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营销体系。各地政府、各地美协以及专业的营销公司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值得我们斟酌。
产业化需建产销平台
以綦江农民画为例,在綦江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綦江业已形成浩浩荡荡的10万创作大军,不少农民画家取得了少则年收入2万至3万元,多则十几万元的可喜成果。农民画创作工作室、綦江农民版画院、小学、初中特别设置专业版画课等使我们看到了当地政府对版画人才储备的重视。而努力开发衍生产品,将版画印制于扇子、T恤衫、靠枕之上,并将农民画创作与当地旅游相结合无不体现出政府引导农民画产业多元发展的创新思路。可綦江农民画如何打开全国和海外市场,如何建立广泛的市场认可度,如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都值得当地政府进一步思考。
放眼全国,农民画产业化刚刚起步,问题自然不少。农民画创作队伍不难建立,难的是如何搭建一个产销平台,如何建立起“拳头产品”形成区域优质品牌。这远非政府一己之力所及,我们需要专业的经纪公司,需要优秀的营销包装队伍,需要专业的设计团队将农民画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这里面更牵扯到一个核心问题,让农民画产业化首先是要农民发家致富,而农民画的产销利润如何分配,在将农民画延伸为工业产业品后,农民的利益,如版权如何保证,不仅需要切实可行的政策依据,同时需要相关的法律保障。
说了这么多,似乎农民画就是和钱相关的一个产业。但农民一开始创作农民画的初衷,显然并非为了养家糊口,农民画调查小组负责人李荣海曾说过,农民画是永不熄灭的中国艺术精神火种。这样看来,在农民画背后不仅蕴涵着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它理应成为中国美术大家庭中的一员,成为中华文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者。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或许是我们探索农民画产业化康庄大道的一个必要前提。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