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庆
庆庆工作室
《端庄》 186cm×69cm×7cm 2004年
《混沌初开》 数码灯光装置作品 80cm×100cm×8cm 2005年
“在当代画家中不少是从绘画领域,受种种当代观念的启发才搞起装置或行为艺术,而像陈庆庆那样从未学过画画,却一脚就踏进了号称前卫的‘观念艺术’的门槛,做起了装置和行为艺术,并不离不舍坚持不懈十余年,创作出具规模、成系统的作品‘专业户’,成为这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艺术家却是少有的。她的艺术既是观念又很感性,总给人一种异样的感受,让你惊奇、拨你心动、令你寻思不已。”
记者:您好像不是学艺术专业出身的,是怎样的机缘使您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而且选择了比较难的装置艺术创作的呢?
陈庆庆:自己好像也不太清楚。就是对艺术的一种直觉,对材料的整体感觉。我比较喜欢立体的、三维的作品。
记者:做装置作品实际上是很难的,包括各种材料的把握、思路的创新等等。您怎么“敢”在一开始就去触及装置艺术,而且一直坚持下来的呢?
陈庆庆: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装置作品总是会有很多新奇的创意。最初我就是因为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后来发现自己真的是对材料的感觉有天分,很敏感,而且不厌其烦。
记者:那么在前进的道路上您肯定越来越发现其中的艰难吧?
陈庆庆:是很艰难。女艺术家少,纯做装置的艺术家更少,而纯做装置的女艺术家就更少了。虽然我开始做的时候已经40岁,而且10年中我把所有积蓄都花光了,但是没有退路。真的感觉做装置作品最有意思。当你开始做它的那一刻起,就是再穷也不会打退堂鼓。因为思维方式已经变了。
记者:您的灵感好像随时都可以闪现出来,随便的一个物件甚至是人们丢弃不用的废料,都能在您手中神奇地幻化为艺术品。
陈庆庆:材料对于装置艺术家来说,就如同颜色对于画家一样有美感。在我看来,装置作品如果做得好的话,什么材料都可以用。但这需要创作者在心里没有成见,没有芥蒂,没有固定模式,而且需要创作者对材料极其敏感,知道各种材料的性能。感觉现代人生活太浪费了,把人们日常不珍惜的废料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赋予新的价值,这是一种价值观的革命。
记者:感觉您的纤维材料系列作品,那轻薄如纱、朦胧似云的感觉,其整个创作过程,就好像是女人在精心地做自己的针黹。
陈庆庆:是的,需要心特别的静才能做出来。通常一件作品,我只在心里想一下过程,就知道是怎么做的了。就像我的这些作品,做起来是挺复杂的,但是对我来说不难。
记者:您这个系列的造型一直都是设计为衣服状的么?
陈庆庆:有别的造型的,比如盒子的,球、碗状的等,但是我比较偏好衣服的造型。衣服能体现出与人的一种关系,给人以很暖、很贴近的感觉。而且从文化意义上来说,衣服的文化含义特别丰富,时代特征特别清楚,而且与人的形体是相贴合的,能体现出人的动感。
记者:您的这类作品好像特别受市场欢迎,其优美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中国烙印,能引起太多的共鸣。
陈庆庆:是的,收藏这类作品的人特别多。东方人特别喜欢有自身文化特色的作品,而西方人尤其喜欢富有东方文化内涵的作品。
记者:而且您的作品很美,雅俗共赏。
陈庆庆:首先艺术品得能够成为“艺术品”,具备艺术品应该有的特性,仅有观念但做得粗糙,就不够艺术品的资格。大部分的人在居室、办公场所摆放的艺术品,还是希望能赏心悦目的。
记者:就像您的作品经常经过很多次很多次的修改,是不是就是在追求一种心中完美的艺术感觉?
陈庆庆:真的是这样。做了改,改了做,我可能对自己有一点苛刻。
记者:您的另一类作品是放在箱子里展现的,给人一种世界缩影的感觉。
陈庆庆:人的内心是很丰富的,每一个箱子就好像一种心理的展现。世界就是由无数个小的元素组成的,通过一个窗口可窥见整个世界。
记者:您的作品中经常用小娃娃来表现人的生活,也就是说您创作的关注点就是人本身?
陈庆庆:对。因为我觉得艺术表现,首先要从身边最真切的感受开始,就是来源于人们一点一滴的生活,不是那么高不可及的。
个展
2009《南柯一梦—— 陈庆庆装置作品展》, 北京龙德轩艺术中心
2008 《庆庆寓言》, 少厉画廊, 香港
2005 《“798的海市蜃楼——神秘的光”庆庆装置作品展》(北京大山子艺术区大窑炉展场)
2005 庆庆装置作品展,东京画廊,日本
2003 庆庆装置作品展,今日美术馆
群展
2009《镜花水月——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展》比利时,欧洲当代艺术中心
2009 《活的中国园林》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节
2008《面对中国——福瑞德收藏展》,冰岛、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典等地多处博物馆巡展
2007 《 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韩国首尔
2007 《金蝉脱壳——从传统和革命中的语言拯救》, 南京四方美术馆
2006 《中式意识——审美营造的当代复兴》, 北京今日美术馆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 美国新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及各国收藏家收藏
【编辑:虹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