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石家豪:直面身份的困扰 挖掘周润发的“身份”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09-12-05

 

皇后

 

  上周末在奥莎上海举办“试身室”个展的石家豪,是来自香港的当代艺术家,正如他自己说的:“作为一位香港艺术家,最常碰到的是身份问题:遇上西方人士,大概会说‘你来自香港吗?那是中国艺术家吧!’可是遇上真正的中国艺术家,则会说‘香港吗?有艺术家吗?’”那么,他是如何面对这样的身份困扰的呢?

 

  从建筑转向当代艺术

 

  石家豪在进大学时学的是建筑,一年后才转向艺术。对此他表示,他从小对艺术有浓厚兴趣,但在升学选择修读科目时却遇到这问题:念艺术毕业后能否赚钱?尤其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很大,所以只能选择兴趣与就业都能兼顾的科目。建筑系便是其中一项兼有艺术部份又是社会专业的学科。

 

  可是他在念建筑系时,透过学习本科必修的现代艺术史课程,对艺术的兴趣更为浓厚。于是他想到,建筑师要兼顾许多务实及功能性的设计需求,创作的自由度其实不太,也往往受客户或发展商及投资者的限制。而纯艺术创作因其非商业性质部份,有许多空间可以让创作者去探索各种美学或文化议题。而且从历史来看,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是投入生命去创作,结果在文化上达成了某种成就,让后世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取精神上的裨益。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创作生命才真正令人感到兴奋。所以他在读建筑的一年级时,就已决定下年要重新报考艺术系,结果也顺利进到艺术系,开始了往后的艺术生命。

大提琴组曲

 

  选择工笔画作为语言

 

  1994年毕业后,石家豪早期的创作,更关注于艺术语言的探索。他说“我的命题是工笔人物的现代化,以古典的工笔技巧,加入当代的视点,由此而作个人化的钻研及试验。”他表示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学习时,同时接触了西方及中国艺术形式。他回忆道:“香港曾是英国殖民地,香港人对西方文化早有认知,甚至认同,对中国传统文化往往轻视和贬抑。所以当我在大学认真地学习传统工笔画时,我反而找到出奇新鲜的体验。”于是,他毕业后一直以工笔人物画技巧创作。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的工笔画作品在香港受到欢迎。

 

  后来他的作品开始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展览。出于对于主题内容予以加强的考虑,他逐渐把工笔线描的技巧法转化。如去年在上海奥沙画廊的小个展《女杀手》,就以丙烯在画布上模拟水墨效果,以毛笔描绘一系列女性形象。这次的《试身室》,仍以丙烯线描为主,又添加了剪纸玩偶的童玩味道,也加插了拼贴及素描的草图效果。

 

  挖掘周润发的“身份”

 

  有趣的是,他的这些变化引发了相当的反应:部份的艺术界人士,对他放下了工笔画作着实感到疑或;不过传播媒体的反应出乎意料地热烈,他接受了十多个访问,结果吸引了许多新的观众。他也因此认识到,“这于我是一次突破”。他还表示,希望明年再作开拓,以录像把他的画风加以推展。

 

  其实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是艺术家对作品所表达内容的不断推陈出新。他之所以会选择《试身室》这种表现方法,是针对周润发这样特定的素材的,就是要借此反思艺术家自己的香港身份问题。他说:“所以一开始便选定了周润发这样一个源自香港、在华人世界以至海外都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我希望向历史维度进发,透过他的演戏生涯,反映出身份变化的问题。”

熊猫园

 

  香港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

 

  石家豪借助著名的香港策展人张颂仁于1995年一段话,来说明香港当代艺术赖以生存成长的生态环境:“香港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艺术圈,没有一个正式的美术学院,正统的标准,没有主导的创作潮流;也没有权威的艺术机构。……香港至今并不真正需要艺术,因为没有这个闲心和精神向往。现实生活已够充实忙碌,不待艺术来填空补白。……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有意义的香港艺术,正是能够逆流而深入于这种浮浅的都巿文明以下的创作。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的心灵健康。”“因此香港的优秀创作都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用心于隐私的体验和无关家国大事的感触;其文化性重于政治性。”

 

  他还表示,香港回归后其社会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他的创作也从最初的业余创作,走到专业化艺术家的路。“开始的作品都是躲在房间的私人日记式作品,十多年间香港的展览空间及画廊增加了,所以后来我参与展览的机会也随之而增加,意识到跟观众沟通的重要,渐渐在作品中浸入更多源自生活及大家共知的题材。”不过他指出,香港的艺术活动至今在社会中仍然是小圈子的活动,但毕竟过去十多年间,亚洲及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蓬勃,香港艺术家也不乏参与其中的各种展览及交流活动。因此他期待着一些改变,可以建构出一种新的香港艺术品质,既保有地区的独特性,也包含文化融合的共通语言。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