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镜像”与“反映”的张力------关于《“反•映”当代艺术展》的意义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邹跃进 2009-12-08

  当“新生代”“泼皮”、“玩世”等概念成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的标签,并在学术和市场两方面都获得了稳定的地位之后,七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所面临的挑战和焦虑大概就是用什么样的艺术方式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由苏州本色美术馆主办,策展人刘思言策划和大部分出生在70年代后的21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的《“反•映”当代艺术作品展》,在我看来就是意欲回应这种挑战,解脱上一代艺术家的影响所产生的焦虑,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首先可以把该展的主题词“反•映”解读为如下的含义:参加《“反•映”当代艺术展》的所有作品在整体上犹如一种“镜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不在场的主体性。

 

  其次,用拉康的“镜像”解释“反•映”,或与其并置,不仅是为了界定《“反•映”当代艺术展》总体的艺术倾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揭示70后艺术家特定的生存境遇:对于70后的艺术家来说,他或她的最重要的意识活动之一,就是在遭遇无数异质不同的“他者”之中,艰难地进行着自我的认同和主体性的确证活动,哪怕这种认同和确认,永远处在误认的悖论和永不确定的建构之中也在所不惜。我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参加《“反•映”当代艺术展》的艺术作品,几乎完全抛弃了现实主义艺术通过可辨认的时空关系,给主体----不管是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一个可以立足的确切位置来确认自己存在的现实基础,同时也不像上一代艺术家那样,通过艺术形象的符号化方式,把自己的存在对象化为一种类似商品的品牌和标签,而是以非现实和反符号化的艺术方式,呈现他们这一代艺术家的生存状态:自我的他者化,异质化和碎片化。

 

  最后我想说的是,就像从哲学上说,“镜像”与“反映”的关系在本义上是对抗和矛盾的一样,从70后艺术家的自我认同这一角度看《“反•映”当代艺术展》,他们的主体性也正是通过揭示他们的生存状态,即在“镜像”中误认和他者化的自相矛盾之中被确证和建构起来的。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