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没有看到现场。仅仅是依据刘鼎所绘制的展览方案、草图和文字说明,以及他过去的那些作品所给予的印象与产生的影响,我试图在这里写下一些什么。一个有利的前提在于,“这个展览首先是他一个阶段以来创作的作品的集中呈现。艺术家选择能够代表他在这一阶段当中的几个思考方向的作品,”在展览当中让它们“交织着、混杂着、平行地组成一个丰富的景象。”这意味着他个人的一次小结,或者说,是我们已经相对熟悉的那些作品的一次重组;身为评论者的目光与任务,则可以是在他的自我梳理之中,并且在他采取的展览结构与形式里探测他如何评估与激发自己的过往。
在米兰的玛蕊乐画廊举办的这次展览,可谓呈现了他重新认识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冲动,依据他的构想,是“把自己作为艺术家的思考作为被呈现、梳理和讨论的对象,而不仅仅是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本身。”他过去的创作通过“花园”和“市场”被重新结构,进一步地说来:
展览在题目上指涉了“小花园”和“小自由市场”两个具体的概念,但他所依靠的是这两种公共性的环境所能带给人们的意向和氛围,而不是具体按照这两种秩序性的代表空间来组织作品的构成。
依照我的理解,“小花园”所指涉的乃是记忆中的地面,是个人成长过程中所累积下的经验和意识,这其中既包含了“英雄”(2007)这件雕塑所表达的、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乌托邦为主体的历史氛围的逐渐消弭,也包含了对于个人生活、学习和旅行的片段化审视——事实上,花园常常是我们沉思、冥想,回忆之处,在它的曲径之上,我们拣拾起一片落叶之际,就是在试图缅怀与重组那个已经在时光之中化为无数碎片的自我。而“小市场”所指涉的,是我们已经无法抽身而退的当代时空,它散发出浓烈的商业气味,它有一套新的游戏规则,是我们必须赌上一把但又很可能丧失自我之处,这个空间有着太多的机会、诱惑、光环、陷阱和有待不断深入剖析的复杂议题。
对刘鼎的这个展览来说,“市场”与“花园‘更像是两股若隐若现的线头,它们交错乃至相互混淆,共同编织一个特定的空间,正如他在“来自小市场和小花园的灰色”之中、以若干个塑料小盒子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花园或市场里的各种小物什组合在一起,从而“让这些原本可能互不相关的个体互为语境,在共同的存在和相互的关联之中体现价值和意义的相对性。”——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这个特定的空间不妨被称为“中间地带”。
所谓的“中间地带”,可以追溯到波兰的亚当•米奇尼克那里,它被用来探讨在后极权专制的废墟上真正建立“民主秩序”的可能性。在这里,不再存在一个正义的、融洽的和完美的乌托邦,也不再有道德绝对主义的位置,而民主是灰色的,是各种不同利益之间持续的衔接,是妥协、合作与对话,一切矛盾冲突都在“中间地带”互相渗透、融合、转化,最终有可能催生出真正的“美丽”的民主。
我猜想刘鼎受到了这种思想的推动,返回到他的艺术的内部之中,一如他在《物质的弯曲》(2008)中以洛可可曲线的用霓虹灯做成的花朵和涂鸦式的笔触来告诉我们的——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无法按照直线的逻辑来理解事物的关联性和复杂性。它呈现的是物质及其内在的多重迷宫的端倪。世界与世界间并不是完全不兼容,而是同时并存的交叠,总有一个和谐的共鸣——表面的不协调。
重要的是不放弃对关联性与复杂性两者的呈示。在他不久前的创作中曾经出现过一只半开半掩的黑色铁盒子,上面写着“假设这是一个讨论的开始。”(《我们常常为制造出来的命题投入感情》,2009)讨论,也许是刘鼎这一代的年轻艺术家有别于他们前辈的一种重要素质。至少在中国的语境里,这意味着一种新的看待自身的作品、看待展览和观众的态度,艺术家给出的不再是个人的结论,而是问题,不断涌现于我们的年代现实与思考之中的问题,“物质及其内在的多重迷宫的端倪”;而正如他在自己的另一组作品《经验与意识》(2008)里再一次谈到了人为赋予的价值,谈到了人的占有欲,谈到了枯荣只是自然现象……是否能真正地让这样的作品中所具有的那份冷静与超脱成为自我内在的一部分,将决定他在未来可能到达的位置。
节选自《多重的端倪——刘鼎的“在小花园和小自由市场之间”》
展览日期:2009年11月19日至2010年2月
展览地点:意大利Primo Marella画廊
【编辑:丁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