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徐悲鸿》
《人体写生》
12月12日,“杨之光从艺从教60周年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开幕式。杨之光是我国著名水墨人物画家,在他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几乎每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他的艺术创作是新中国发展的形象见证,同时也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不可分割的部分。
■我家的仓库都捐空了
参观者可能并不知情,中国美术馆展厅里跨越50年的100多幅作品并不属于杨之光个人所有,而是为了办展一一从多家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借出来的。这个“麻烦”的制造者当然是杨之光自己,源头则是10多年前的一次捐赠义举。
1995年,杨之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杨之光40年回顾展”,展出的100余幅作品赢得了强烈的反响。
“当时美术理论界认为我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年代跨度大,基本上和共和国同步,而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同时我探索人物画的历程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画的历史,这是别的画家做不到的。”
早在“40年回顾展”举行之前,已有私人机构向杨之光表示愿意为他出资建立个人美术馆,并对他的作品进行整体性收藏,但杨之光并没有点头同意。中国美术馆的相关领导得知后与杨之光商量,是否能把“40年回顾展”里的作品捐出来,留给后人做研究。杨之光非常心动,提出先征求家人的意见。
家人的反应并不出杨之光的所料。同为画家的妻子欧洋打趣他:“杨之光,我早就有这个打算了。要不,假如我比你早死,你再娶个小的,她不知会不会珍惜你这批作品呢。最好在我死之前办妥捐赠手续,我就放心了!”两个女儿和女婿也表示:“爸爸这批东西,交给国家收藏比留在家里更有意义。”
1997年,杨之光将180件创作精品全部捐给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后又陆续向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和广州美术学院捐赠了大量作品,共计1200幅。“我家的仓库全空了。”说这话时,杨之光的语气里没有流露出一丝遗憾。他还告诉记者,本来这些财富是要留给女儿的,现在女儿收他过去的画只能从拍卖会上拍。“杨红花100万买下了我那幅《卡门》,让我很心疼。”
杨之光表示:“这次展览也可以说是最后一次。没有作品了,新的也不可能再画,我身体不好基本上封笔了。当年很多人不理解我的行为,海外还有人说我愚忠。其实这体现了我做人的原则。”
■失而复得的徐悲鸿肖像
回顾展上的巨幅肖像《恩师徐悲鸿》是杨之光为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创作的,也被他视为自己近10年里的少数代表作之一。在画作的题图里,杨之光回忆了55年前的一桩往事。
“1950年夏我初访悲鸿老师,提出想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的愿望。老师先审阅了我的作品,并表扬我年纪这么轻就出了画集,接着他的表情开始严肃起来,问我愿不愿听他的话,我说一定听。他说我劝你不要考研究生班而是考一年级,从头学起从零开始。”
当时杨之光已经取得了苏州美专国画科的毕业证书,但徐悲鸿先生建议他从三角、圆球、石膏素描学起,打好基础。杨之光说这八个字的忠告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听了也做了,并在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把这个忠告又传给了他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正是这幅满含了对恩师崇敬、感激之情的心血之作,因为一时的轻信和疏忽,差点一去不复返,无缘在此次展览中现身。
2007年7月,杨之光收到了一封邀请函,邀请他拿出两件作品参加当年9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画全国画展”,并承诺展览结束后立即退还作品。信中收件人的名字为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顾正主,还加盖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画艺委会”的公章。
起初杨之光并不打算参展,还是在家人劝说下才决定寄出《恩师徐悲鸿》和探索没骨技法的《女人体写生》。
“我一直以为在北京展览,直到11月打电话过去没人接才知道被骗了,血压一下子上去了。”
作品不知下落对当时78岁的杨之光打击很大。那之前,中国所有的艺术名家几乎被他画了个遍,唯独没有画的就是恩师徐悲鸿。76岁创作的《恩师徐悲鸿》是他肖像画的封笔之作,代表了他的最高艺术水准。
大女儿杨红赶到北京报了案。公安机关立即成立了专案组,经过20多天的全力侦破,最终在江西进贤县抓住了诈骗嫌疑人。幸运的是两幅画作还没来得及流入下家的手里,并且毫发未损,但杨之光不得不从此开始长期服用降压药。
■《石鲁像》的美国风波
在当代中国画坛,杨之光是公认的水墨人物画代表画家之一,与方增先、刘文西和黄胄并称为当代人物画四大家。但与油画相比,中国画在人物的表现上一直被认为比较薄弱。
1990年,从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后,杨之光办理了赴美手续,探望定居那里的大女儿和朋友。恰巧美国康州学院新成立了格里菲斯艺术中心,计划每年邀请三位国际艺术家来中心进行绘画创作及艺术交流,康州学院教授、美籍华人朱继荣负责邀请一位中国画家。朱继荣对杨之光早有耳闻,听说他人在美国就通过朋友发出邀请,杨之光欣然应聘,随即进入格里菲斯艺术中心开始为期一年的艺术研究工作。
“跟我一起的还有两位画家,一个美国的一个德国的,我们整天一起研究。他们吸收中国画的营养,忽然画起白背景来了,而且还学中国画的题字在画上写好多字。我也尝试用重背景来压人体,技法更丰富了,我们互相影响。”
当年冬天,康州学院为艺术中心的三位画家举办了研究成果联展。展出那天,杨之光的新作《石鲁像》引起了一段出人意料的争执。
“纽约国际艺术中心的一位华人希望这幅画能在他们那里展出,但《石鲁像》已经被康州学院收藏。当时正好爆发了中东战争,康州学院的朱继荣教授担心画在纽约会遭到极端分子破坏,一个要,一个不肯借,两人就争起来,最后抱在一起痛哭。外国观众不理解怎么回事,朱教授就对他们说你们知道石鲁是什么人吗?他是在‘四人帮’时期遭摧残被逼疯的一个画家,他是中国的毕加索。”
第二年年初,由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主办的“杨之光画展”在纽约华埠孔子大厦隆重开幕,此次展览一共展出了杨之光赴美后创作的六十多幅国画新作,《石鲁像》最终也得以名列其中。但康州学院方面终究放心不下,在画展开幕第二天就驱车赶到纽约,坚决收回了《石鲁像》。当时中国新闻通讯社还为此发表了一篇名为《石鲁的风波》的新闻短讯。
《石鲁的风波》无疑是对杨之光肖像画的最大肯定,简练传神的笔墨让杨之光充满自信:中国画可以再上一层楼。以往赴美展出的中国画以山水、花鸟内容居多,像杨之光这样大规模展出人物画的还比较少见。“其实中国人物画有油画不具备的传神、有韵味、有意境。”但杨之光觉得中国画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它应有的评价。
“西画好的地方我们并不否认,国画好的东西人家还没有认识到。我到美国去,他们看得懂我的画,不觉得陌生,我比较接近新时代,题材和技法容易让他们接受,这是双方互动的问题。要让他们理解中国画就要对他们的审美有所了解,对他们的技法有所吸收,才会让他们感到亲切。不能老给外国人看明清的老古董,让人家服气也不能有阿Q精神,还是要画出有说服力的作品来。”
■古人没有的我来
结束了格里菲斯艺术中心的工作不久,杨之光就通过美国杰出人士优先移民计划取得了绿卡,定居洛杉矶。旅美十年间,杨之光在人物绘画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寻求突破和创新。
“我一直有这个野心,古人没有的我来,老师没做到的我要做到。这个话以前不大敢讲,太狂,现在看来只有超越才能前进。”
传统中国画中最薄弱的就是人物画,伦勃朗解剖尸体的时候正是中国的明代,鲜有人物画家。“中国人对人体没有研究,对人不了解怎么画?先决条件就吃亏。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研究人。”
杨之光说徐悲鸿先生在这方面的功劳很大,他倡导人物画改革,引进西画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画素描、加强造型能力。“有了造型能力再加上笔墨,这两点就超越了古人。我的信念就是超越古人。”
为了试探笔墨表达人物群像的力度,20多岁时的杨之光曾经临摹了列宾的油画《萨布罗什人给苏丹王写信》,当时就有人评价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再看这幅含有探索意味的作品,杨之光依然感到激动。
“笔墨擅长什么?一波三折、小桥流水。我闭着眼睛不到生活里去也能画几张像样的山水,这不奇怪,但我要把古人不擅长的变为擅长。”
出现在杨之光笔下的常常是别的画家不去关注的对象。“我画空军、海军,都是人家不去的地方,因为不好画。甲板光溜溜的铁板一块怎么画?连灰尘都没有哪里来的一波三折?很多画家到那里没法下笔,束手无策。”
杨之光还着迷于对各种光的表现,这也是当代国画家很少尝试的。“油画擅长光,中国画怎么画?我画放映机从人后面打过来的灯光;画空军机场里的探照灯;还有拖拉机的灯光、日光灯,这些技巧前人都没有,又不破坏笔墨。这就是大革命,推进了中国画的进展。”
在求新的路上跋涉了一辈子,赴美之后,杨之光又啃起硬骨头——运用没骨技法画女人体。没骨人体是中国水墨画中难度最大的一项,画家要熟悉解剖学,色彩功底要过硬,书法功底也要坚实,一笔下去就是一只手、一张脸,再加之驾驭生宣纸的能力,才能画好没骨人体。上个世纪60年代,杨之光开始尝试用没骨法画人像,定居美国后,他进行了大量的人体写生,没骨人体日臻成熟。有评论家认为杨之光的女人体从难度到效果都超越了油画,没骨法也从他开始走上了一条新路。
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杨之光不无欣慰:“我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10年一个脚印清清楚楚,60年就这样走过来了。”
■培养的不是艺术家而是创意思维
“60年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当天,100多个孩子为杨之光的80寿辰合唱了生日祝福歌。这些孩子是“杨之光美术中心”的学生,他们专程从广州赶来,除了为“杨爷爷”祝寿,还因为他们的美术作品也进入了这座国家最高级别的艺术殿堂。
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大树的树枝上不再长满树叶、结出果实,而是盖起了高楼大厦、挂满了五颜六色的锁,或者干脆来个底朝天;人脸也变成了各种水果的组合,杯子不再是杯子,洗脸池不仅是洗脸池,创意思维,天马行空。看看他们的年龄,不过10岁左右,令人意想不到。
将孩子们的作品放在自己的展览上展出,杨之光觉得非常有价值。带了一辈子学生,这也是他教学生涯中的一次全新尝试。在美国期间,杨之光发现他买不到“非中国制造”的东西,都是外国人设计中国人生产,心里很不是滋味。“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就要把中国的青少年培养成有智慧的一代、有创意的一代。”
让杨之光感到气愤的是,很多人都抱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孩子功课学不好将来就去学画画,美术学校好像垃圾堆。“这真是个笑话,美术学校是神圣的殿堂。我们要打破这种说法,不管将来学哪一门,孩子们都应该经过创意思维的训练。”
因为自己的一生一直在追求创新,杨之光对创意思维兴趣浓厚。艺术办学又是他晚年的梦想,于是在大女儿杨红的全力支持下,“杨之光美术中心”于2002年9月在广州番禺区落成,致力于儿童的素质培养。杨之光从美国再次回到了广州。
“美国的生活很好,房子比这里大得多,但发展的空间没有国内大。有缺陷才有发展。”
面对各种培训班、速成班,“杨之光美术中心”公开宣称不以培养未来的艺术家为目的,而是把艺术作为人成长初期的一种创意思维训练,让孩子从小熟悉创意的价值,养成创意的习惯,并灵活地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与工作当中。为此,艺术中心专门研发了一套全新的教学体系——少儿TCT(创意思维训练的英文缩写)美术课程,8年来通过实际教学不断地得到完善。如今“杨之光美术中心”在广州设立了四五家分校,拥有2000名学生。
私人办学艰苦,经费也紧张。杨之光开玩笑说早知道要办学,当年真不该全捐光,留十分之一现在也会轻松得多。因为年事已高,艺术中心的事宜全部交给大女儿处理。
“杨红以前是美术老师,她是大功臣,是我教育生涯的延续。这所学校比我自己多创作几张画有价值的多,它冲破了旧的教育理念,若干年后会是一个很好的品牌,我很有信心。”
■杨之光简介
1930年出生于上海,广东揭西人。中学时期曾师从著名书法家李健学习书法、篆刻,师从著名诗人顾佛影(大漠诗人)学习诗词。1949年入广州市艺专及南中美院,从高剑父学习中国画,1950年考入苏州美专上海分校中国画科学习。1950年夏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导,1953年毕业。1953年至1958年任教于武昌中南美专学校,南迁广州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教授、系主任、美院副院长。
1954年创作的《一辈子第一回》获“向科学文化进军奖”,巨幅作品《雪夜送饭》获1959年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1991年获美国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颁发的“中国画杰出成就奖”,1993年获美国加州及旧金山市政府荣誉奖。代表作有《浴日图》、《矿山新兵》、《石鲁像》、《九八英雄颂》等。2002年9月“杨之光美术中心”在广州番禺区落成,致力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2009年12月12日至20日,杨之光从艺从教六十周年回顾暨“杨之光美术中心”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