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艺术论坛上的艺术家、艺术批评家们愤怒于深圳当下艺术制度的不公、政府扶持的偏心,悲哀于当代艺术家们艰难的创作状态。针对这些问题及论坛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艺术机构与主管部门负责人。在艺术机构负责人和相关政府官员看来,政府出资扶持自然要选择符合其主流旨趣的那一类艺术,它不能也不应该干预所有艺术种类的发展,尤其是对保持反思、批判属性的当代艺术而言,政府介入极有可能影响当代艺术创作的独立性。
从历史脉络看,当代艺术的发展从来都是民间行为,它走前沿、先锋的路线,需要与政府、主流保持一定距离。“对现在的当代艺术家来说,他们更应该考虑如何把自己的艺术做得更好、做得更纯粹。”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表示,当下中国的艺术圈浮躁且功利,很多艺术家都应该反省,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有没有那么纯粹,是真正关注内心感受还是以此为手段博名利?
艺术家应该更多寻求民间的支持
陈湘波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不仅是深圳,现在整个国内的艺术状态都像个名利场,很多人把艺术当成出名赚钱的手段,搞艺术的人大多变得比较功利,对社会提要求、对别人提要求,却不反省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有没有那么纯粹,是真正关注内心的感受,还是想以艺术为手段来出名赚钱?
艺术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艺术的赞助史,谁出钱谁就影响艺术的发展,例如宫廷艺术、宗教艺术。政府出资、扶持的艺术肯定要与自己的主流趣味相符合,而当代艺术要追求先锋,就得做好不被重视的心理准备,就不要计较物质得失。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寻求政府扶持,但对当代艺术而言,政府不管你有时也是一种扶持,它去干预你反而不一定好———出钱的人肯定有功利想法,肯定要求你的作品跟他的趣味相投,肯定要计算对城市发展的实际利益。有些当代艺术对社会漠不关心,有些甚至站到政府的对立面,你再想寻求扶持就不现实。
艺术家应该少一点埋怨,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依赖政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什么事都还要靠政府解决,跟回到几十年前有什么区别?艺术家应该更多寻求民间的支持,靠实力、作品在各个企业、民间机构之间把自己的品牌打造起来,吸引民间资本,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从来不是靠政府搞起来的。
深圳目前的艺术机构、美术馆和画廊都有各自的定位和方向,关注当代艺术也只是部分机构的一个功能而已,要形成行业合力比较困难。至于利用经济复苏和市场洗牌机会抢占先机更不大可能。深圳的当代艺术还没形成一个像北京、上海那么合适的生存空间,主要在于这个城市的企业还是目的明确地盯着赚钱这件事,没有形成对当代艺术的正确认识和扶持意识,当代艺术一定要靠民间支持才能发展起来。连民间基础都不具备,指望深圳为艺术立法、发展成艺术特区就更难,牵涉的层面太广,甚至涉及到体制的转换和修改。
政府对当代艺术缺乏一个整体的判断和规划
黄专O CT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当代艺术在中国和西方的社会位置完全不同,它在西方是国家艺术形态的主流,在中国则不是,中国的艺术主流是官方艺术。位置不同说明中国当代艺术本身的性质、实验态度必须与官方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目前国内也在吸纳当代艺术作为形象的一部分,但很难评价这一行为的好坏。从积极角度说,是种进步,被官方承认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从消极角度说,很可能被当成官方的一种宣传方式,且自身独立性受到威胁,除非政府能在保留当代艺术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的前提下进行扶持。
在无法界定政府扶持一定会产生积极意义、国内又没有艺术基金会的情况下,当代艺术家只能从市场寻找经济来源,寻求合法活动自由和机制认同,即便如此,还是应该以独立创作为前提,强调社会参与和批判性。
要让深圳的艺术机构、美术馆和画廊形成合力不大可能。深圳虽然也有建筑双年展、水墨双年展,也有一些机构在做当代艺术,但政府对当代艺术还是缺乏一个整体的判断和规划;深圳远离当代艺术核心区域,艺术家们很难生存;紧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跟港澳很多有经验的艺术运作团体联系不紧。不过深圳有个好处,报道的专业能力甚至比北京还要强。
深圳单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艺术特区很难,但要在国内当代艺术版图中建立自己的地位并不是不可能,取决于几个因素。一要有一批实业家真正关注,二要强化与香港的关系,香港的国际化虽然没有帮助其当代艺术发展,但建立了很强的体系,可以借鉴;三是与台湾加强合作,最终形成一个南中国文化圈。目前欧美过分关注北中国的文化艺术,他们不知道南中国的文化艺术与北方的性质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机遇。
没有评估标准怎么立法?
王新明深圳1001画廊负责人
市场好坏跟艺术家没关系。市场再好,你画得不好也卖不出去;市场不好,你画得好同样有人抢着要。上个月我做展览向国内优秀的艺术家约画,根本约不到,人家的画提前半年就被订完了。艺术家们还是要先养活自己,同时潜心修炼,把质量做好,才会得到市场认可。
行业合力很难形成,官方策展人之间都有派别之分,有的喜欢搞传统,有的喜欢搞当代,有的喜欢搞写实,有的喜欢搞抽象,没有谁对谁错,但大家资源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很难形成一个平台。
要促成艺术立法建设当代艺术特区还是太难,关键在于没有客观中立的评估和保险机制。没有评估标准怎么立法?没有保险,谁敢大规模发展艺术品交易?梵高的画要到台湾展览,光保额就55个亿人民币,到深圳谁给你保?
很多艺术家觉得深圳缺乏画廊支持,其实深圳的画廊生存很艰难,大大小小的创意园不少,要么搞成工艺品基地,要么被设计公司占领,画廊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没有画廊谁给艺术家卖画?现在看来,香港的画廊经营很值得借鉴,人家不追求动辄上千平米的展厅,就是个几十平米展厅配大仓库,走的是靠时间博生存空间的路线。
应建立精品生产的长效机制
董小明深圳市文联主席
没有社保、没有工作应该不是深圳的特例,是全国艺术人的共同特色,艺术家的感受是共同的,提升软实力的高度要靠硬措施。深圳近些年的文化培育还是成效显著的,特别是群众文化发展相当好,但专业创作在体制上略显薄弱,没有专业的创作机构,专业艺术家扶持机制薄弱,需要在大环境上营造适合艺术家生活、创作,帮助他们成功的氛围。文化架构正在逐步建立中,政府要做的是致力如何为营造环境制定措施。使能产生对当代中国有创新意义的成果的奖励政策更到位,会更有利于树立城市的文艺品牌。草根文艺家的创作条件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当然,艺术家们也要有自主的独立性。
早期深圳是过路凉亭,后来是自己搭台唱别人的戏,现在是搭台让深圳文艺唱更多的戏。现在深圳文化已经有些形态,但没有成熟。政府对本土作品很重视,但相比之下,真正的文艺大家还是缺乏,应该建立精品生产的长效机制。本土与外地并非相互排斥,深圳的文化本体应该是海纳百川,没有壁垒应该是深圳的文化品格。
缺乏艺术高等教育的配套是短板
胡野秋文化学者
艺术家们可以注意一个现象,就是墙内桃花墙外香,也有些本土的走出去后,尝到甜头。本土艺术的发展不仅要靠政府,更需要靠民间的合力。而现在深圳艺术发展的短板在于没有可以拧成拳头的核心,北京、广州等城市都有美术、音乐、电影等艺术相关的高校为本土艺术输送人才,但深圳缺乏艺术高等教育的配套,艺术缺乏高精尖的力量。
此外,即便城市文化有不健全之处,艺术家也不能有弱势心态、怨气太重,不能养尊处优,要在市场中、在全民的尊崇中找到自我的价值。
艺术机构差异化才能形成合力
孙振华深圳公共艺术中心主任
不少艺术家提到没有工作、没有社保、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等深圳的艺术生存空间狭隘的问题,这与城市文化结构以及经济水平有关。深圳文化多样性不够,生态链不完善,导致市场环节薄弱,不管是商业艺术还是实验艺术。而另一方面,低成本生活区的缺乏,导致生活拮据,被迫离开深圳。此外,深圳目前的艺术机构虽然都有各自独立的定位,但都是独立发展,没有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要有不同的关注点,有人先锋、有人传统、有人国学,这样拉开差距,才能形成合力。没有丰富的艺术系统,艺术家找不到多条活路,这样的城市就很难成为艺术文化的孵化器。
政府需要适度地养
尹昌龙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
深圳要有独特的文化体制。深圳的问题在于专业艺术团体较少,艺术人才散落在非艺术岗位上。近年来,政府已经在大规模地采购民间文化项目,扶持是深圳文化发展的方向。政府需要适度地养,当然更重要的是营造开放的整体文化环境。
【编辑:丁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