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京派内画艺术大师刘守本
卷烟的诞生,结束了鼻烟的广泛使用。鼻烟壶,这个已经有些陌生的名字,在过去三百年的历史里,却曾是身份的象征。
内画鼻烟壶,被行家们赞为寸壶内藏着大乾坤,那是因为在它身上,能找到几乎所有中国传统艺术的身影。这种昔日的舶来品,换上中国艺术的包装,飘扬过海到了世博会。据记载,在1862年伦敦世博会和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中国的鼻烟壶都曾获得奖章。
和珅被抄出烟壶千件
内画鼻烟壶,其实就是用特制的带钩细笔,在玻璃、水晶等材质的鼻烟壶壶胚内,手绘出让人赏心悦目的图画。由于是在口小如豆的壶内作画,因此需要运用“反笔”技巧,在方寸大小的壶内,描绘出万千画面。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中说,晴雯偶感风寒后高烧不退,头疼鼻塞声重。贾宝玉命麝月:“取鼻烟来,给她嗅些痛打几个嚏喷,就通了关窍。”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翻盒扇,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里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烟……晴雯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怎样,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脑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齐流,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爽快!”晴雯闻的就是鼻烟,使的这扁盒子,就是鼻烟壶。
在鼻烟发展最鼎盛的时候,鼻烟壶的制作和绘画技艺也到了顶峰。
据记载,为了满足皇室对鼻烟壶的需要,清朝的皇帝每每在节令之前,命令清宫造办处制造鼻烟壶,一大批能工巧匠聚集在京城,使鼻烟壶的品种和工艺不断翻新。玩赏精致的鼻烟壶成为社会时尚,鼻烟壶成为人际交往的贵重礼品、对外交往中的馈赠品、帝王的重要赏赐品。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查抄清代大贪官和珅的家时,就抄出各类鼻烟壶上千件。
清代光绪年间,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这个行当里有名有姓的大家,就有三十来位。当时的鼻烟壶,有水晶的、玛瑙的、金属的、象牙的,包罗万象。
清时曾为身份象征
老电影《茶馆》里,最能代表老北京的几件东西,一是走到哪儿拎到哪儿的鸟笼子,还有一个就是鼻烟,贩卖人口的刘麻子在茶馆里喝茶的间隙,跟人显摆的,就是鼻烟。
除了电影,清朝的正史野史里,也留下了不少关于鼻烟壶的故事。
据说,有一名清代考官,位列尚书,顶爱玩鼻烟壶。他阅卷的时候,并不细味卷中所写的是什么,而像抽签那样从怀中抽出其中一个鼻烟壶,如果是红色的,该考生就榜上有名;如果是黑色的,该考生就不合格。原来他最爱红色和黑色的鼻烟壶,时常纳于怀中,随身携带,便用这样的方法来应付考生。
还有一个故事和慈禧太后有关。据说有一人为了得到邮传部大臣的职位,从欧洲购来红蓝宝石烟壶各一件,那蓝宝石烟壶的价格为十万两,红宝石烟壶只花三万两。于是,他就用蓝宝石烟壶进呈西太后,红宝石烟壶进呈东太后。
皇宫里一位宦官就此向这个人索要财物,却被拒绝,于是宦官在西太后面前挑拨离间,说这人给东太后进贡红烟壶,是因为东太后为正太后。西太后听后大怒,行贿的人最后不仅没有得到邮传部职位,反而丢了原来的乌纱。
清代使用鼻烟壶极有分寸,必须用心研讨,否则有失身份。
当时,富豪雅士为了炫耀自己,每日更换一种质料的烟壶。有的人所持有的烟壶,虽然用的是一种质料的制品,但是每天更换一种造型;或者按每月的日序,更换鸟虫的数目,如初一日,用一只鹊为饰的烟壶,初二日,用两只鹊为饰的烟壶,初十日则用十只鹊为饰的烟壶,三十日则用三十只鹊为饰的烟壶;或者依天气的阴、晴、风、雨、寒暖冷热来更换鼻烟壶。更换鼻烟壶也有规矩,所更换的烟壶必须是价值相近,或者相差无几。
内画鼻烟壶拍出天价
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卷烟逐渐替代了鼻烟,风靡300年的鼻烟壶风光不再。鼻烟如今虽然已不能算作一种大众潮流,但鼻烟壶的收藏却成为一种风尚。
上世纪90年代,一件清乾隆年间的“金胎掐丝珐琅仙鹤纹鼻烟壶”,以104.5万港元(约合92.02万元人民币)在香港拍出,艳惊四座。近几年的拍卖会上,当代艺术家的内画鼻烟壶作品,也常常传出天价成交的消息。这让鼻烟壶艺术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当代京派内画艺术大师刘守本回忆说,1960年开始,他师从内画大师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菶祺两位老艺人。
那时候,北京工艺美术厂内,网罗了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国家将内画鼻烟壶当作一门传统手工艺来发展,由此培养了一批工艺美术人才。比如,后来冀派内画的创始人王习三,当初与刘守本就是同门。此后,内画相继形成了京派、冀派、鲁派、粤派几大艺术流派。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刘守本偏向于采用传统题材入画,比如老北京的市井文化、清末民初的皇宫生活等等。
在刘守本的家里,靠近阳台的一张条案,就是他创作内画的地方。早上的几个小时里,刘守本最不愿意为琐事所打扰,一觉起来,眼睛放松,再加上光线也好,这对于年近70岁的他来说,是最好的创作时间。作画时,他用一支带钩画笔,蘸上墨和颜色,伸进经过磨砂的水晶鼻烟壶内,细细勾勒。由于需要左手中指托着鼻烟壶,几十年下来,刘守本的手上,已是一层厚厚的老茧。
和许多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人一样,刘守本这位大师,做得也有些寂寞。“现在,城市里的孩子,都不爱学这个,能在我这儿好好学点儿东西的,都是北京周边一些地方的人。”
说到底,现在学手艺的人,看中的也多是经济利益。这让刘守本对内画的传承和发展,不免有些担忧。“老祖宗做一个小瓶子,做了好几百年,现在我们再讲继承和发展,没有继承怎么成?”
【 世博会荣誉榜 】·内画鼻烟壶
相传鼻烟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传教士利玛窦引入中国。内画鼻烟壶则是在方寸大小的鼻烟壶内,用带钩细笔,手绘出图画。这一制作工艺在清朝时达到顶峰,而鼻烟壶也成为当时社会时尚。在1862年伦敦世博会和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中国鼻烟壶曾获奖。
世博历史之谜
为什么说内画鼻烟壶的出现是“无心插柳”?
当代京派内画艺术大师刘守本介绍说,鼻烟本来是件舶来品,据说最早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中国的。“鼻烟是一种褐色的粉末,其实就是烟叶加上一些植物、药材等。最早接触鼻烟的都是皇室和上层的达官贵人。一开始,有人用原来中国炼丹术里面使的小瓶子来装鼻烟,慢慢就发展出了专门的鼻烟壶。后来,皇帝还在鼻烟里掺进名贵的药片,赏赐给底下的人,这东西就在京城一带流行起来了。”
至于内画鼻烟壶的出现,有一说法是:乾隆时期,一位能书会画的文人嗜好鼻烟,因家中破落,只好拿空鼻烟壶用竹签刮壶壁上剩余的鼻烟解瘾,无意中刮出的线条优美如画,从而得到启发,内画由此而生。故事的可信程度到底有多少,如今已不可考。
现在所能看到最早有落款的内画,由一名叫甘恒文的广东岭南派画家所作,内画落款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甘恒文当时在岭南画派小有名气,以山水、书法见长,并不专职于内画。但由于这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有据可考的内画壶,因此,甘恒文也被看作是内画鼻烟壶的鼻祖。
【编辑:虹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