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文令,1969年生于福建泉州;曾居厦门,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参加包括塞维利亚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釜山双年展、迈阿密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在内的国内外展览130余次,是中国最活跃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人物原声
■“我在厦门时,《厦门晚报》是我每天必读的报纸。现在在北京,改成了每天必读《新京报》,但我仍然很关心厦门。”
■“厦门定义为国际化港口城市,拥有一种前卫性的文化生态是必要的,这是软实力的表现。”
■“很多年轻艺术家起初瞄准的方向很不错,但没有鼓励的声音,又改变方向,结果挖了一大堆坑,没有一个出水,很可惜。”
2004年10月1日,当时还只是小有名气的陈文令离开厦门,独自去京城闯荡天下。经过短短5年的打拼,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活跃的艺术家之一,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大展。他的成功经历,成为许多厦门年轻艺术家的榜样。
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远在北京的陈文令。他说:“我在厦门时,《厦门晚报》是我每天必读的报纸。现在在北京,改成了每天必读《新京报》,但我仍然很关心厦门。”
晚报是厦门最贴近民生
最受市民喜爱的主流报纸
对于本报评选年度影响力人物和事件,陈文令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他说,《厦门晚报》是厦门最贴近民生、最受市民喜爱的主流报纸,由这样一家有公信力的媒体发起评选活动,“对于倡导城市文化精神,倡导健康的价值观,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希望能够弘扬健全的人格,挖掘真正感动人的事件和人物”。
对于近期比较热门的文化创意产业话题,陈文令表示:“厦门定义为国际化港口城市,拥有一种前卫性的文化生态是必要的,这是软实力的表现。厦门跟北京不一样,北京民间的力量很强大,但厦门民间力量弱,江湖掀不起大浪,所以政府的介入很重要。”他又说,文化经常是无用之用,尤其是前卫艺术、前卫音乐等。如果把文化当成生意做,政府想通过这个直接挣钱,可能会失望。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提升城市活力、品位和精神面貌,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看决策者抱着什么心态。艺术的最大敌人就是急功近利。如果只是把文化艺术当成产业来经营,那就是伪文化、伪艺术。只有伪文化、伪艺术才可以商业化,卖大钱。
鼓浪屿若“被透支”
可能带来更大的破坏
陈文令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校(今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他说自己在鼓浪屿住了十几年,这几年回厦门,去鼓浪屿,碰上假期,人多得不得了,完全不是过去那个鼓浪屿了。他说:“鼓浪屿现在的问题是太有名气了。人太多了,环境就会被透支,所以迫切需要对人流进行管理。鼓浪屿“申遗”是好事,如果它变成了世界遗产,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管理。但是它会变得更有名,也可能带来更大的破坏。”
他举例说:“比如现在客流量一年500万人次,如果增加到1500万人次,就什么都毁了。现在要考虑如何控制负面影响。”
记者问他:“你的母校要迁离鼓浪屿了,你有什么想法?”他说,前两天一个老师打电话给我,也谈到了这个事情。福大工艺美院是有50多年历史的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如果完全迁走,是记忆的断裂,会非常遗憾,对人性记忆不尊重。“我觉得如果给工艺美院留下一个综合艺术活动中心更好,不会造成完全的断裂。一个完全新的学校,很多校友就不愿回去了。”
寄语年轻艺术家:
先磨好刀再砍柴
陈文令人缘好,交游广阔,是厦门籍在京艺术家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说,厦门艺术界的新生力量不少,但是厦门的环境不容易扎下根。他们开始都很有想法,也有天分,但是难以坚持下去。为了生活被迫去接活,为五斗米折腰,就进入半业余状态,职业选手变成了业余选手。
他说:“我建议厦门年轻艺术家要多点现场艺术经验,也就是走出去多看,多参观,多参展,这样才会进步。很多年轻艺术家起初瞄准的方向很不错,但没有鼓励的声音,又改变方向,结果挖了一大堆坑,没有一个出水,很可惜。”目前比较活跃的厦门艺术家很多是福大工艺美院及其前身毕业的。陈文令认为,他们手头功夫特别好,但是还要做思想准备,先磨好刀,等机会来了就可以砍柴。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