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位于市民中心广场的深港建筑双年展作品之一“茧”中休闲
2010年第一天,在这个元旦小长假,许多市民都选择在深圳悠闲度过,而照常免费开放的文化场馆则成为不少人的首选。其实,文化场馆的“假期热”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随着两年前全市市属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已成为许多市民休闲生活的好去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9年共有超过50万人次走进了市属美术馆和博物馆,而走进民间艺术机构和举办展览的公共空间的观众人数更是庞大。
让展览更人性化
记者昨日和一位友人去深圳博物馆新馆看革命军事博物馆藏油画展。只见她轻车熟路地走到多媒体资料查询系统前,浏览了影像后又点播影音文件。然后在服务台租一个电子讲解器,输入编码,一边听讲解一边看展览。后来才知道,在来之前,她已从深圳博物馆的网站上下载了这个展览的电子书来看,对每件展品已经了然于心。“这些都是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由之举。一开始,我是出于好奇才去接触,后来发现它已经成为我看展览的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而且激发了我走进博物馆看实物的兴趣。”
数字化可以延伸文化场馆的服务,也有利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据悉,深圳博物馆新馆前期对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已达到2400万。在此大趋势下,2009年国庆前新装亮相的关山月美术馆也体现了强烈的“数字”特色,其中一大亮点是正在建设的多媒体展厅。据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介绍,关馆将建设一个多媒体虚拟展示厅,在这里,人们可以像看立体电影一样看过往的展览。这是将深圳高科技产业和传统艺术资源结合的尝试。
据悉,自从深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如何让展馆变得更便民、更人性化已成为各大展馆建设的重要目标。
专业展放下身段
昨日,市民中心广场的建筑双年展在阳光下变成了老少咸宜的“游乐园”。在“红线公园”作品中,年轻人在废弃水管做成的跷跷板上重温童年的快乐。在“市民中心广场蓝图”上,小孩骑上蓝色的自行车,而大人在旁边细心照料……建筑师李先生告诉记者,这个展览在开幕时他就看过,这次之所以带老婆和女儿来看,是因为觉得这个展览跟以图纸和模型为主的建筑展不一样,需要观众亲身参与。“其实建筑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的第三层肌肤。这种亲民的表达方式让人更容易了解建筑的本质。”
在关山月美术馆内,正在观看“加速光子”新媒体展览的于小姐的儿子,却对高科技的游戏惊诧不已。这次的新媒体展览几乎每个项目都需要观众亲身参与,比如脱掉鞋子躺在《音乐轮》上听音乐,用手在有着250年历史的法国纺织机上“弹琴”。记者甚至看到在原理为感应人体活动而发出古筝乐声的《与频率共舞》中,有观众为了测试红外线灵敏度而现场跳起了霹雳舞。
在关馆引导观众的香港奥沙艺术基金工作人员胡小姐告诉记者,这几个展览在昨日元旦的入场人数有近四千人,他们均对这些富含高科技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记者发现,一位观众的留言直接而坦率:躺在《音乐轮》上,感觉音乐穿过身体,日后有没有可能发展成一种理疗方式?
有媒体评价,专业展放下身段,是吸引观众进入展览的重要手段。这似乎暗合了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欧宁的话:“从普通人的角度挑选作品,寻找接近大众的通道,会受百姓欢迎的。”
在节日里享受美的熏陶
在朋友圈里被称为“画痴”的李大奎有个习惯,每个月初都将各个文化场馆当月的展览在台历上勾出来,只要有时间,一定会跑去现场观摩。当他像炫耀战利品一样将被划得密密麻麻的2009年的台历展示在记者面前时,记者不由得吃了一惊:全年一百多个展览,平均每三天便有一个展览开幕。“你看到的还只是市属文化场馆呢,还有散布于全市各地的私人美术馆和画廊,全年展览更是不计其数,有时我真恨不得两只眼睛掰成四只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各大馆2009年的展览中,设计展和当代艺术展的入场人数在各类展览中最为突出。比如关山月美术馆的第11届全国美展的艺术设计展、“融荟”深港设计交流展,华·美术馆的“社会能量”荷兰设计展、中岛英树个展,OCT当代艺术中心的“国家遗产”展等均受市民热捧。元旦期间,关山月美术馆和深圳画院展出的新媒体展览,华·美术馆展出的GDC(09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均成为不少市民的“过节大戏”。
评论家鲁虹认为,设计与当代艺术之所以受热捧,主要是因为这两者都比较贴近市民生活。而市民主动去接触这类展览,从侧面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美感的需求逐渐提升。
李大奎告诉记者,现在,他已经成为设计展的常客。“当你每天生活在‘设计之都’的大氛围中,却对设计一窍不通,就像与时代和社会脱节了。看设计展对我来说,一来是常识的补救,二来是接受美的熏陶。”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