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大忽悠”流行的年代,在这个人人都想靠制造概念圈钱的年代,收藏市场也难逃干系。
这年头,复制品正在流行。
一幅吴冠中早年的油画真迹,拍场上动辄百万甚至千万元的价格,实在令人望而却步;可是,一幅精致的复制品却只需1000元,你会为它动心吗?一件雍正官窑瓷器真品,或许倾其所有你也无法拥有其一,但一件价格只需数万元的复制品,你会为它掏腰包吗……
曾经被人不屑一顾的复制品,如今俨然成为了收藏市场的“香饽饽”。买不起真品,那就退而求其次,买复制品吧。于是,收藏者将它买回家,作为收藏品“藏”起来;白领们将它抱回家,作为家居品“摆”出来……一些商家瞄准商机,也纷纷打起了复制品的主意。他们举办“高端”展览,制造新鲜名词,强调升值潜力,一时间,各种复制品层出不穷,书画、瓷器、雕塑……令人眼花缭乱。可是,这些复制品到底有多少收藏价值?它们是否真的能够创造升值神话?它们是真的物有所值还是商家的忽悠?面对这些问题,收藏者也有些犯晕了。
三大宣传手段
一位业内专家曾说:当艺术品的价格超过大多数人的购买力时,复制品就诞生了。所以,在当前文物艺术品“天价”满天飞、收藏市场也近乎无“宝”可淘的时代,复制品终于显山露水,分得一杯羹。这样的大好商机,商家自然不会放过。于是,一些复制品的推广活动开始大张旗鼓地铺开,复制品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也被无限放大。总的来看,商家的宣传手段大致有以下三种:
手段之一:举办“高端”展览 本来价格不高的复制品,经过“高端”展览一包装,马上就能从一介平民变成贵族。一位任职某家私人银行的理财顾问王先生,曾被郑重邀请参加某画廊举办的吴冠中画展,还号称是VIP预展。但在展览现场,当王先生看到作品的标价时,不禁惊呆了——880元,他心想:肯定是工作人员一时疏忽漏掉了一个“万”字。可挨个作品看下去,发现所有画作的价格都在1000元上下。这时,王先生才终于明白,原来自己参加的只不过是一个复制品展览。
手段之二:制造新鲜名词 商家在复制品的名称上大做文章,用一些专业术语故弄玄虚,迷惑大众。2009年的一次北京冬季房展会上,主办方特别邀请了几家画廊捧场,其中一家画廊推出了某著名画家作品展。而这些作品的标注上,写的既不是油画,也不是丝网版画或印刷品,而是“综合材料”。据该画廊工作人员介绍,所谓“综合材料”,即是将画家原作通过高仿复制技术印在画布上,然后请美院学生在原作的轮廓上添加油彩笔触,最终完成看似大师原作的作品。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综合材料”其实就是复制品。
手段之三:强调升值潜力 强调收藏品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是商家惯用的手段,复制品也不例外。2009年一个名为“中外历代书法名画复制展”的展览在重庆展出,该展策展人在宣传中再三强调:“收藏复制品是私人拥有国宝级文物的惟一途径”“一些高仿真复制品还能进行拍卖”。而当中国商报记者与一家复制品销售网店联系时,客服人员也极力游说记者:“这些复制品足以乱真,买回去收藏不仅显得有品位,而且据专家预测,以后真品升值了,复制品也会跟着升值。”
“高端”展览、新鲜名词、升值潜力,经过商家的层层包装,一些本来成本不算太高的复制品,也跻身“贵族”收藏品行列,闯入了收藏者的视线。
概念有点混乱
什么是复制品?关于这一概念,业内人士众说不一,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或许正是因为概念的模糊,才使商家有了可乘之机,于是,印刷品、仿制品、高仿品……不管质量优劣,只要看上去与原作差不多,似乎都可以被冠上“复制品”的名头出售。然而,有专家指出,“复制品”的概念其实并没有那么宽泛,像上文所提到的“综合材料”画作,充其量只能算是仿制品。那么,到底什么才算复制品?要了解复制品,先要区分几个概念。
首先,复制品不同于仿制品,更不是赝品。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复制品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它从用料上、形体上、工艺上、风格上,都力求同真品保持一致。对于博物馆、美术馆而言,复制品大都不以赢利为目的,其功能是保护原作,继承传统。如古代书画中的《洛神赋》、《女史箴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就是在原作无法与世人见面的情况下,靠临摹复制得以保存至今的。所以,复制品可以作为博物馆的陈列品,起到保护真品免遭破坏、防止真品被盗的作用。另外,有些精品复制品往往被限量制作,并刻上标志或编号后,才可进入销售渠道。
与复制品不同,仿制品不受材料、尺寸、制作数量等限制,只求形神相近,可成批生产,并广泛销售,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要。而赝品是指被充当真品来出售的、故意隐瞒其仿制身份的仿制品。赝品以销售盈利为目的,企图蒙骗收藏爱好者。它们通常粗制滥造,让艺术价值大打折扣,更无收藏价值。
其次,复数艺术品不是复制品。据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应天齐介绍,艺术可分单数艺术与复数艺术两种,前者包括油画、水墨画等,后者包括版画、雕塑、摄影等。以摄影作品为例,底片并不具备艺术品性质,只有冲洗好的照片才能算艺术品,摄影师一次性印出的几张照片,张张都是原作。版画也是如此,艺术家制好印版,然后用印版印出作品,原作可以同时存在好几张。“复数艺术是将copy(复制)作为创造手段,参与到创作过程之中的一种艺术,决不是复制品。”
应天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复数艺术品与复制作品的概念混淆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隐患。“我们的艺术品市场本来就多灾多难,赝品、仿制品、复制品关系一直很混乱,现在复数艺术品市场刚刚抬头,又出现一个混淆原作与复制品概念的情况,这对收藏市场十分不利。版画、雕塑、摄影原作应该严格与复制品区分开来。”
据了解,在欧洲艺术品市场,复制品与复数艺术品原作已经能很明显地区别开来,凡是复制品,都会在版种前面加上明显的“copy”字样。欧洲有很多专门经营名家作品复制品的机构,复制名家作品的历史从毕加索时代甚至更远就开始了,这些复制品数量都有限制。已经过世艺术家的作品要得到博物馆授权才可以进行复制。欧洲复制品的制作工艺非常好,力求像原作一样,但由于是复制品,价格也就便宜很多。“市面上的复制品也有有签名和无签名之分,有签名的价格高,没签名的价格低。”有过国外画廊从业经验的吴先生告诉记者。
别指望靠它发财
“复制品盯上中产阶级”,就目前来看,中产阶级是复制品销售最大的受众。日前记者在一家主营复制品的画廊中进行随机采访后发现,绝大部分参观者都是有较高学历和稳定收入的白领。在商家看来,中产阶级通常受过良好教育,对审美的需求比较大;但由于收入有限,他们无法将价值不菲的原作纳为收藏,因此复制品自然会更吸引眼球。这也是商家盯准中产阶级的最主要原因。
“谁不愿意买真品啊,但真品太贵,我这种小编辑根本买不起”,中信出版社编辑孙小姐道出了很多复制品购买者的心声。在她看来,复制品比原作便宜得多,摆在家里也显档次,“可以说复制品是给普通人一个亲近真品的机会。”另外,据记者统计,接近半数的受访者也承认关注复制品是有投资意向,是看中了复制品的升值潜力。
但是对投资复制品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在少数。“收藏品增值就是因为它不可多得,复制品想做多少件都可以,就算升值又能升到哪儿去?”北京电视台记者赵山对投资复制品不以为然。而另一位已经定居加拿大的收藏者认为,复制品在他眼里根本不算收藏品,他购买复制品只是为了美化家居环境,“升值不升值倒真没想过。”
除此之外,一些专业人士也并不认为复制品有很大收藏价值。山水画家萧海春从1996年开始就陆续购藏复制品,到现在已经买了400多件,但只是为了把它们“作为教育学生最好的教材”。
“复制品只是复制品,如果有人购买,首先不应该考虑它的收藏价值。复制品的存在意义并不是投资和升值,很多艺术品的真迹已经损坏或者早就不知所踪,复制品的出现是为了填补空白,减少世人无法看到原作的遗憾。所以,复制品的实用价值远远大于收藏价值。”日本二玄社美术部总编辑高岛义彦对媒体这样表达他的观点。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何怀硕也表示,尽管现代高度精密制作的复制品,在视觉效果上等同于原作,但毕竟不是原作,它们在材质、触感、气味等方面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它只是原作的拷贝,只有技术、材料的成本而已,是人人可得的。“就如同杜甫诗的原作手稿价值无可估价,但一本杜诗全集只值几百元台币而已。”
北京百雅轩画廊负责人李大钧则奉劝购买普通复制品的人不要抱着增值的幻想:“我们公司的名家和名作仿制画是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制造的,在这一点上它区别于故宫的手工临摹作品,我们一直强调不要把这样的仿制品当作艺术品来看。虽然在材质或形式上它都接近原作,但我们仍把它定位为‘艺术出版’作品,并不把它当艺术品,这些仿制画是没有什么升值可能的。”
难道复制品就没有收藏价值了吗?并非如此。对于复制品,我们不可一概而论,其中一些制作精良、限量发行的精品复制品,还是值得藏家出手的。业内人士认为,判定复制品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可以通过三个标准,它们是:原作价值、原作名气和复制技艺。
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清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诗句大瓶,真品仅存世一件。这种国宝级文物,私人藏家根本不可能拥有。但是由著名制陶大师亲自操刀,并在原作产地景德镇仿制而成的类似复制品,仍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像这样的高仿复制品,就值得藏家关注。
这主要是因为要制作一件高仿复制品,成本相当高,对复制技巧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介绍,复制品的收藏价值主要取决于它的数量和复制质量,“真正高品质的复制品实际上是对艺术理解和消化的成果”。故宫的画师一年只能临摹一两幅复制品,“这些复制工艺精湛的复制品本身就可以作为艺术品来收藏”。
市场还需规范
面对眼前五花八门的复制品,当商家卖力宣传、极力抢占市场的同时,有人也开始担心这个无序的市场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一些业内人士提议,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规,以规范复制品的制作与销售。比如,出售文物复制品应标明复制的机构名称和“此件为复制品”字样,切不可与原作混淆蒙骗买家。而收藏者在选购艺术复制品时也要注意,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印刷品、粗制滥造的地摊货,就算被冠上再响亮的名头、用再正式的展销方式销售,也是没有收藏价值的。
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广大收藏者,购买、收藏复制品的行为本身无可厚非,但在这个“忽悠”流行的年代,收藏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千万不要被那些升值的神话所迷惑,千万不要被原作在拍场上拍出的天价冲昏了头脑,千万不要幻想通过藏品升值而一夜暴富,否则很容易被商家的忽悠蒙蔽了双眼。
任何收藏都是一样的,都需要端正收藏的心态,具备一定的收藏知识,复制品收藏也是如此。收藏者收藏复制品,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文物知识,要对艺术品制作工艺有所了解,把握好对原作价值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收藏者应当怀有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喜好,因为热爱而收藏。
【编辑:虹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