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在阳光下——岭南建筑师夏昌世回顾展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0-01-09

  展览场地:关山月美术馆三楼展厅

  展期:2009年12月6日至12月20日

 

  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将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唯一个展,“在阳光下——岭南建筑师夏昌世回顾展”,这也是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创办以来的第一个建筑师个展。

 

  夏昌世生于1905年,早年留学德国并获得了艺术史博士学位,曾在国内多所著名建筑院校任教,他在华南工学院担任教授期间将最重要的作品奉献给了岭南大地。作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重要的探索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他并未简单地将德国摩登建筑的理念、技术和形式特征移植到中国,或者仅仅给现代技术和材料穿上民族形式的外衣,而是寻找根植于传统地域文化和岭南气候特征的空间精神,并赋予其切合当时技术条件的现代形式——夏昌世自己的归乡之旅中,完成了现代建筑在岭南的安扎,为岭南派建筑掘开了一支思想和形式的甘泉。

 

  这次展览将以夏昌世的建筑生涯为支点,试图撬动渐渐被遗忘的一段历史,梳理纷繁复杂的近现代岭南建筑的发展脉络。展览将通过建筑模型、构造模型、历史照片,重读夏昌世先生的建筑作品;并以其著作、论文及亲手绘制的草图等文献资料佐读。展览将同时使用电影短片和动画媒体,探寻岭南派建筑的发展历程。此外,还将展出建筑系学生完成的以“像夏昌世一样思考阳光”为主题的部分概念模型。 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夏昌世与岭南派”主题论坛。

 

  夏昌世回顾展,是一次对中国现当代建筑师的深入的个案研究。回顾夏昌世的建筑思想与实践,呈现中国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语境中探索建筑地方性的努力与成就,分享夏昌世设计的精细构造与技术美感,展示夏昌世对岭南建筑的深远影响,是为了启迪当代建筑教育,唤起国人对当代建筑的反思:我们的建筑是否已缺失了对地域特性的基本尊重?是否已经失去了第一代建筑师在吸纳西方思想和技术的同时创造自我的努力?

 

  本次展览将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中心组织策划。

  上图为夏昌世代表作──华南土特产展览会水产馆鸟瞰图

 

  夏昌世简介

 

  夏昌世(1905-1996),广东新会人,生于广州。1923年留学德国,毕业于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建筑专业,1932年获蒂宾根大学艺术史博士,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仅有的两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和广州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并曾任职铁道部、交通部以及平汉铁路管理局。1934年加入中国建筑师协会和中国营造学社,和营造学社中唯一的欧洲会员鲍斯曼一起参加了各地的建筑考察和古建筑测绘。1940开始先后任国立艺专、同济大学、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教授。1946年开始任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系主任。夏昌世与陈伯齐、龙庆忠(非了)等先生一起,通过建筑教学的体系化、民居研究所的创办以及建筑设计实践,极大地推动了岭南建筑教育、学术研究和现代建筑设计创作的发展,是岭南派建筑的先驱者,以及岭南派建筑的思想、方法和形式的重要源泉。他的助手和学生包括莫伯治、何镜堂等。文革开始后,夏昌世受到冲击,于1973年移居德国,1996年于弗赖堡去世。

 

  夏昌世的代表作包括:华南工学院图书馆、档案馆、教学楼建筑群;中山医学院校园建筑及附属医院;华中工学院校园规划;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水产馆(现位于广州市文化公园内);肇庆鼎湖山教工休养所等。论著有《园林述要》(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关于岭南建筑

 

  南方的建筑性格和南方的天气一样善变。

 

  从明至清,历经几百年反复的砌与筑,岭南的建筑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地方性格。在广州府,灵活的木结构框架之外包裹着青砖、赭瓦、红白石和黑色的油灰,无数构件的重复和组合共同造就了厚重而封闭的印象,细腻的雕、塑、绘装点了人们的生活也传递了建造的思想性和纪念性。一座座房屋被天井、庭院和青云巷编织成致密的聚落,酷热的阳光被遮蔽,阴影制造了微风,祖先和神佛共同庇佑着居住其间的人们。

  自上世纪初年建成的马丁堂之后,舶来的洋砖、水泥、混凝土和本土的琉璃瓦、大屋顶、纹饰一起出现在了建筑师的蓝图中,建筑师们试图以西曲和中词谱写新的交响,技术已经西方化,形式上尚在努力维系传统文化的自尊,营造了红砖碧瓦的建筑形象。追逐现代化都市过程中出现的骑楼大量采用了来自南洋的殖民地样式。也有不少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实践,但未成主流。

 

  在1950年代,以夏昌世为代表的南方建筑师实现了建筑中的重要转变。发展了气候适应技术,从基于微气候的建造转向基于气候的建筑设计,寻求遮阳、隔热和通风的新对策。结构形式从砖木结构为主逐渐转向框架结构为主,常采用纤细的柱和轻而薄的板。空间观念从沿袭旧有的形制、样式,转向具有园林精神的自由空间。建筑形式从厚重、封闭、灰暗到轻逸、通透、明亮。随着建筑构件的观念逐渐消退,材料的质感和组织的肌理让位于空间的体验和造型的轮廓感。夏昌世选择了技术、形式上的合理性以及空间中的园林精神而非外观的相似来塑造新的地域建筑性格和空间气质,创造了夏氏遮阳等设计语言,奠定了岭南建筑的风骨,在此影响之下,莫伯治等一批建筑师以大量重要的实践延续和发展了这一性格,至1970年代渐臻顶峰,是为建筑上的岭南派。

 

  *上图为夏氏遮阳代表作中山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和夏氏遮阳构造图解

 

      【详情请见】http://www.szhkbiennale.org/cn/index.php/category/special_hsia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