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受关注的摄影金像奖“造假”事件有了初步的结论。1月11日,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组委会对外界宣布,经过严格论证,取消吉林摄影家桑玉柱金像奖获奖资格,原因是此类所谓“共同创作”的作品“无法真实地体现摄影家个体的创作水平及风格”。至于桑玉柱的四幅获奖作品究竟是不是剽窃,组委会没有得出任何结论。
金像奖“造假”风波,缘于已退休的《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许林的一篇博文。该文章披露,第八届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吉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桑玉柱的10幅获奖作品中,有3幅作品与吉林省安图县长白山摄影家协会理事孟铁于2003年发表的作品相同,另一幅与长白山管委会工作人员温波的作品相同。举报者认为,桑玉柱涉嫌以别人的作品冒名顶替。但中国摄影家协会在此后的调查中,却获得了相关者迥然相异的证词。孟铁和温波都否认被剽窃,并称相似的作品是桑玉柱与他们“共同创作”的。
摄影造假,并不是新鲜话题。最近几年来,摄影界多次曝出造假丑闻,其中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有《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等获奖作品。但是,这一次的造假风波仍有许多特别之处。首先,金像奖被誉为中国摄影的最高奖,它理所当然应该是审核最为严格、艺术要求最高的奖项,最高奖出现如此纰漏,多少让人有点惊讶。此外,桑玉柱作为吉林省摄影家协会的领导,竟然以他人作品申报金像奖,不能不让人感叹摄影界“中坚”人士在艺术与道德方面的瑕疵。更耐人寻味的是,被盗用者反过来为桑玉柱开脱,更进一步反映出摄影界的奇特生态。
倘若把金像奖“造假”看作一个孤立的事例,它其实并无太多可说之处。多方面的材料已经形成了一个证据链,足以证明桑玉柱的4幅作品并非出自他本人的原创。所谓“共同创作”,在艺术摄影领域基本上也是笑谈。事实如此清楚,无论官方结论如何措辞,并不能改变人们的常识判断。如果要给它找到一点“意义”的话,恐怕还要从整个事件的神秘演进中,透视摄影界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其实早在去年11月份,已经有人向中国摄影家协会反映桑玉柱的剽窃问题。原吉林画报高级记者、83岁的摄影家郎琦,把孟铁和温波画册中的相关照片复印,随说明信函快递给摄影家协会,结果却如石沉大海。直到许林在博客中披露此事,又经过多家媒体报道之后,摄影家协会才做出了反应。金像奖组委会闭门论证并出台结论之后,不仅未能平息摄影界的“众怒”,反而又引来了更多的抨击,郎琦就公开宣称,“这不是一次认真负责的调查,而是掩人耳目的小把戏”。所有这些细节,似乎都在说明,金像奖“造假”只是摄影界问题的一个表征,还有更多的深层问题需要去正视。
在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里,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本来就面临困境。摄影的门槛低,艺术标准模糊,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摄影领域的鱼龙混杂,每个摄影人都可能是“五分钟的艺术家”。作为摄影领域的专业性团体和半官方机构,摄影家协会负有维护艺术标准和正本清源的当然使命,而评奖正是一个很重要的引导途径。金像奖所出现的“造假”问题,不仅反映出有关机构的艺术判断失误和视野不够,还显示出评奖程序存在故障。如果这种重量级的艺术奖项不能以透明和公正的方式进行,就很难成为摄影艺术的指针,反而容易成为少数别有用心者猎取名利的工具。桑玉柱获奖在摄影界所引起的地震,似乎足以说明,不仅金像奖评选方式存在改进的必要,摄影家协会也应该正视自身工作的失误。以“共同创作”的名义容忍显而易见的假冒行为,恐怕很难澄清造假事件给金像奖带来的疑问,也无法维护摄影家协会的名声。
鉴于桑玉柱在摄影界的特殊身份,以及金像奖自身的重要性,对造假事件的追问显然不能到此为止。真与假需要厘清,是与非必须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当事人做出适当的问责。这不仅是对摄影艺术负责,也是对社会诚信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