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3.6(周六)—4.17
主办:艺美基金会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61号 艺美基金会画廊空间
总策划: 陈玹镁 艺美基金会创始人
策展人: 金硕模, 玛蒂娜
2010年3月6日,正值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艺美基金会联合德国珂勒惠支美术馆,将在北京举办珂勒惠支个展。此次展览是继1979年以来,30年之后又一次对这位影响中国当代艺术极深的艺术家致敬。对于这位广受爱戴和深被中国艺术家们所熟知的女性艺术家来说,她带给中国版画艺术和几代艺术家的深刻影响在艺术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她对学术界所产生的轰动自从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引进以来就从未停止。在今天,她的影响已渗透到我们文化的各个角落,这其中包括文化界、艺术界、哲学界等大家及学者。
3月6日(周六)艺美基金会,将作为珂勒惠支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的见证者与追随者,在北京草场地的画廊空间,展出她三个系列的版画和一座雕塑共40件作品。展览以“我的孩子,春天来了” (“珂勒惠支日记”1915年4月11日)为题,将从女性艺术家自身的独特角度来展现其不同的艺术面貌,作为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特别是版画艺术影响最大的外国艺术家之一,其作品能让我们更加理性地重新审视近一个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参观这些相对更加源头化的纯正作品,可以体会在那个时代特有的艺术环境下所充斥的浓烈的革命氛围,充分展示了这位从未远离过德国土地的艺术家,以自身特有的女性角度所带来的艺术张力,显示其富于情感的创作痕迹,展现出艺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革命力量。经过我们半年多的不懈努力,最终促成了这次非同寻常的展览。艺美基金会认为:这次展览必能引起艺术界的轰动,因为它不仅是自我的再学习,更是一种超越。
展览看点一:中国版画名家,当代艺术家早期作品 同时展出
对广大媒体,艺术学者和爱好者来说,同时展出的当代艺术名家的早期作品将是此次展览的第二大看点。为了表示对这位举世瞩目的艺术家的敬意,基金会邀请:谭平(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黄锐(著名策展人,798艺术区的创立者和星星美展发起人),曾梵志(当代著名艺术家)等数位艺术家及学者,展出他们深受珂罗惠支影响的早期作品和他们收藏的30-40年代时期,在鲁迅影响和介绍下深受珂勒惠支影响的中国版画家(如陈烟桥,力群等)的20余幅作品。展览为艺术研究铺垫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把珂勒惠支的作品当做一个时间点,一个类似的源头,来研究当今这些艺术大家一步步走来的艰辛艺术之路。
在线展厅:
展览看点二:巡回展
继2009.3.6(周六)—4.17珂勒惠支首个北京个展之后,艺美基金会联合三大美院,将延续珂勒惠支的足迹继续艺术之旅。展览将于201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相继展出。展览分为三个主题(自画像,母与子,死亡)展示她三个系列的版画作品: 纺织工人起义,农民战争和战争系列。上海的展览,将在招商银行私人银行进行预展和艺术沙龙。之后,珂勒惠支的足迹将走出中国,最后两站展览将在韩国和日本。作为收官展,此次展览将完成它前所未有的使命,我们最终将珂勒惠支的艺术精神传递到地球的最东方,我们也充分的利用这段时间,以东方特有的内敛细腻来思索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精髓。此次展览,将影响深远。
展览看点三:美术学院院长 及 学者眼中的珂罗惠支
展览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在中国的巡回展出,来验证珂勒惠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该展汇集了不同领域专家学者们珂勒惠支的深刻印象与不同见解,并在展览画册中收录了他们的评论文章。如: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徐勇民(湖北美术学院院长),黄乔生(鲁迅博物馆馆长),赵力(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中心执行长),谭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等,将赋予此次展览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质和成果。
此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能够将珂勒惠支的作品如此集中的带到中国,并提供更多的机会将艺术大家的作品呈现给中国的观众们而感到欣慰。为中国和世界搭建艺术的桥梁,以当代艺术实验敏锐的特点作为依托,用东方内敛含蓄细腻的方式思考正是艺美基金会的宗旨所在。“我的孩子,春天来了” 珂勒惠支中国巡展第一站,将作为艺美基金会2010年的首个展览在草场地画廊空间开启激动人心的艺术时空之旅。
展览看点四:文艺界的辐射
“有力之美”是鲁迅先生和珂勒惠支作品的共同点,而当初他们创作的目的绝不仅是对于美的艺术性表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论是文字还是画作,都化作无穷的革命力量影响着需要反抗精神改变局面的下层社会。在鲁迅先生推崇的外国众多艺术家中,唯独珂勒惠支最甚。鲁迅的创作精神和珂勒惠支艺术表达的精神是相通的。鲁迅一生上下求索,得到的却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运交华盖。但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奋起反抗,他拿起战斗的笔,用博大的爱为被侮辱和被损害者大声呐喊。而这支笔,珂勒惠支也一遍遍拿起,创作出,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等题材的作品,影响着每一个有良知的,需要反抗的人。鲁迅先生和珂勒惠支的作品无处不透出“力之美”。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他们两人的人格魅力,辐射到众多艺术家的创作血液中。众多诗人,文艺界人士,革命家,艺术家……受到其影响,创作出人类更具智慧的艺术结晶。将近一个世纪后,我们重新审视这些作品,其“力之美”的艺术性升华过后,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反思,是对受过其两位为人影响的后人们的再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世界反法西斯史上举足轻重的两位伟人影响的不仅是一个时代,更会融进后人的灵魂。所以,这次展览必定不局限于是艺术界的盛宴,而是文艺界的一次洗礼和回归。展览将拥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在线展厅:
【珂罗惠支介绍】
凯绥•珂勒惠支 (1867.7.8 – 1945.4.2)
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珂勒惠支出生于俄罗斯克尼哥斯堡,原名凯绥•施密特。14岁时即开始学习绘
画,1884年进入柏林女子艺术学院学习,后来又到慕尼黑学习。1889 年
和在贫民区服务的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1898年开始在柏林女子艺术学院
任教。其间几次游历巴黎和意大利。1909年回国后为一个漫Simplicissimus.
工作。这时她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她的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战争》(组画)等,不仅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而且唤醒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根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她的儿子被征入伍在西线阵亡。1920年她和爱因斯坦等人组织成立了国际援助工人组织。1932年她和其他社会主义者组成反对纳粹的阵线,希特勒上台后,她被取消普鲁士学院院士的荣誉,虽然她是第一位被选为普鲁士学院的女性院士,并禁止她的作品参加展览。1940年她丈夫去世,1945年他的孙子又在东线阵亡。1943年她的住宅被炸毁,她离开柏林到德累斯顿附近的一个小镇居住,并在那里逝世。
她因为和丈夫居住在贫民区,了解普通人民的贫困境遇,她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反映普通人民的贫苦生活,因此在第一次获得金奖时,就被当时的【威廉二世】国王取消。后来她又创作了《悼念卡尔•李卜克内西》和为工人组织创作的一系列招贴。儿子去世后又创作了许多悲伤母亲的形象,宣传反战思想。她的作品充满悲伤和凄惨的情绪,如实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底层人民的可悲状况。珂勒惠支还对铜版画和石版画的技术有许多改进和创造。
珂勒惠支的作品首次被鲁迅先生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鲁迅评价她的作品是:“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声,挣扎,联合和奋起。”
在线展厅:
■ 生平大事记
1867年 (与诺尔德同年)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
1884年 在柏林美术学院学习,后又在慕尼黑继续深造。
1885-1886年 在柏林从师施陶费尔-贝尔恩,学习马克斯·克林格尔的蚀刻组画。
1890年 创作了第一批铜版画。1891年与“施诊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
后经画家门采尔推荐,当选普鲁士美术学院成员,主持版画部工作。
1919年 从师巴拉赫,改学木版画。
最初的作品是《纪念李卜克内西》,此后在1922-23年创作了组画《战争》。
1927年 应邀访问苏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大鼓舞了她,回国后创作的石版画《游行 示威》、《团结就是力量》、《母与子》等,表明了她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新认识,艺 术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境地。
1931年 她的作品被鲁迅介绍到中国来,1936年又出版她的作品集,对中国新木刻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作为一个勇敢的反纳粹女战士,1933年她愤然离开了普鲁士美术学院。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她虽然受到迫害,仍坚持作画,代表作《死亡》和《哀悼基督》以粗犷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对比,描绘了生与死的激烈搏斗,宣泄了她愤懑的情绪。
1942年 “全面开战“时,她发表了最后一幅木版画作品《不要把收获的粮食磨成粉》。
1945年 战争即将结束时死于德累斯顿附近莫里茨山
1979年 北京举办《珂勒惠支作品展》,展出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113件。
■ 凯绥•珂勒惠支主要作品
• 穷困 (1893年)
• 末日 (1897年)
• 下工的工人 (1897年)
• 自画像 (1897年)
• 起来 (1899年)
• 自画像 (1900年)
• 哀悼去世孩子的妇女(1903年)
• 觉醒 (1903年)
• 战场 (1907年)
• 囚徒 (1908年)
• 志愿者 (1920年)
• 母亲们 (1921年)
• 不要再发生战争 (1924年)
• 自画像 (1924年)
• 死神的召唤 (1934年)
• 自画像 (1938年)
在线展厅:
“那是因为母亲不再认为在她的整个外形中依然存在这种一致。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终日生活在内心反省中。是的,这是事实,但是又不仅如此。她生活在纯净无瑕而充满和谐的自我反省中,一如既往。”——摘自珂勒惠支1924年10月23日的日记
在拥抱新年的热情以及对春天的期盼中,我的思绪已被珂勒惠支所占据。她的个人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创作,而我也被她的故事所吸引。在过去的六个月中,我和同仁们为办好这次展览工作勤勉认真,仿佛是出于一种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情意。
尽管一生饱受苦难,珂勒惠支用自己的作品诉说着她对人性的崇高敬意。她对生死的洞察是现实的,或许比其他许多艺术家的作品更具有自传色彩。她被重重现实所包围,观众不要期望从她的作品中看到超现实主义的元素。她的艺术之所以伟大,基于她作为20世纪初一位普通百姓的诚实与正直。
观众可以从珂勒惠支的作品中感受到她的生命力,也很容易体会到她的积极乐观,即使她的大多数作品反映的是沮丧与绝望。
当贫瘠荒凉的冬季构孕育着生机勃勃的春天,
当我们受尽病痛折磨后,才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惟有穿越绝望的隧道,我们才能看到希望之光。
我希望我们能够通过珂勒惠支的作品让全人类感受到这种母爱。母亲,在所有人中既是最伟大的又是最卑微的,珂勒惠支的作品向全人类传达着这一概念。艺术家饱尝生活悲喜所呈现出的作品,并非如人文主义或和平主义那般宏大,却诠释了母爱的质朴。
作为一名母亲,我于今年春天为观众奉献此次展览,是出于对珂勒惠支的由衷钦佩,希望能安抚她受伤的灵魂。在得知自己年仅十八岁正值青春年华的爱子牺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冬日的战场时,珂勒惠支不禁失声恸哭。
“It is Spring, My Child” – Kollwitz’s diary, 1915. 4.11
“这是春天,我的孩子”——摘自珂勒惠支1915年4月11日的日记
总策划 陈玹镁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