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荼糜花事》系列水墨作品赏析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 2010-01-27

荼糜花事No.1  六尺  宣纸设色 2009年

 

  伊慧\文

  宋王琪的《春暮游小园》中写道: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靡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红楼梦》中有关荼靡的一段:女仆麝月抽到的花签便是“开到荼靡花事了,”荼靡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所以有完结的意思,而“开到荼糜”的意思是花已凋谢,一切结束……我选择有极其生命力的鸡冠花作品为创作素材,它的英文名叫:cockscomb.Flower.Cockscomb,中文别名:鸡髻花、老来红、芦花鸡冠、笔鸡冠、大头鸡冠、凤尾鸡冠、鸡公花、鸡角根,原产非洲、美洲热带和印度,世界各地广为栽培,万年生草本植物。喜阳光充足、湿热、不耐霜冻。不耐瘠薄,花期夏、秋季霜降,鸡冠花的品种因花序形态不同分为扫帚鸡冠、面鸡冠、鸳鸯鸡冠、缨络鸡冠等,径直半粗壮,叶互生,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肉穗状花序顶生,呈扇形、肾形、扁球形等,繁殖能力超强,我笔下的“美人蕉”系列作把鸡冠花描绘成白、淡黄、金黄、淡红、火红、紫红、棕红、橙红色,加以翠绿或红绿径叶缠绕,互相掩映相错,俨然一朵奇葩,鸡冠花花语为:真挚的爱情,经风傲霜,花姿不减,花色不褪,被视为永不退色的恋情或不变的爱的象征。在欧美,第一次赠给恋人的花,就是火红的鸡冠花,寓意真挚的爱情。他也是处女座的守护花,古人吟咏叹赏鸡冠花,大多从色彩和形象入手。如唐代罗邺诗云:“一枝浓艳对秋光,露滴风摇倚砌旁。晓景乍看何处似,谢家新染紫罗裳”。宋代赵企诗云:“秋光及物眼犹迷,着叶婆娑拟碧鸡。精彩十分佯欲动,五更只欠一声啼。”在这些描写和赞美中,最集中、最突出的,莫过于最常见的红色鸡冠。宋人钱熙曾把它比作京城妇女时髦的头饰:“亭亭高出竹篱间,露滴风吹血未干。学得京城梳洗样,染罗包却绿云鬟。”元人姚文奂又想象它刚从五陵相斗回来:“何处一声天下白,霜华晚拂绛云冠。五陵斗罢归来后,独立秋亭血未干。”清人张邵更别出心裁,把它看成是将士头盔上的红缨:“斗风有胄红缨乱,啼月无声翠羽垂。”对于白色的鸡冠花,宋人王令也有非常精彩的形容:“如飞如舞对瑶台,一顶春云若剪裁。谁教移根认荚畔,玉鸡知应太平来。”关于白鸡冠花,明代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一天,皇上想试试翰林学士解缙的文才,于是让他以鸡冠花为题作诗一首。解缙当然不含糊,脱口便出:“鸡冠本是胭脂染,……”哪知话音刚落,皇上忽然从衣袖中取出一朵早就准备好的白鸡冠花,笑着对他说:“这是白的。”解缙见了灵机一动,马上改口吟道:“今日如何浅淡妆?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非常巧妙地把刚开了头吟咏的红鸡冠花,换成了白鸡冠花。皇上和在场的人无不佩服解缙的机敏和才情。

 

  古人赏花,一般都有人文情怀的寄托,他们在鸡冠花身上,也看到了不少值得珍惜的精神元素。首先,开在夏秋季节的鸡冠花普遍好种、花色鲜艳耐久,能给秋季的园林增色添彩,使人赏心悦目。宋人孔平仲对此深有体会:“幽居装景要多般,带雨移花便得看。禁奈久长颜色好,绕阶更使种鸡冠”。有人对于它花开于炎夏之后、枯萎于霜降之时,也十分欣赏。如宋代无名氏诗云:“秋至天地闭,百芳变枯草。爱尔得雄名,宛然出陈宝。未甘阶墀陋,肯与时节晚。……由来名实符,何必荣华早。君看先春花,浮浪难自保。”明人仲弘道在赋中也说:“方其炎蒸甫歇,金风乍飓,群株炫采,烂焉盈枝。尔乃瘦梗寒条,较芙蓉而更寂;疏根朗叶,对篱菊其多思。似班姬退处夫长门,如判萝幽闭乎西施。迨夫青霜降兮木落,白露漂兮草萎。众卉兮凋谢,尔独映乎条枚。凉飙凛凛兮,摧之不能摧;风霰飘零兮,欺之不可欺。尔于是强项独发,傲骨生姿。朱紫奋采,黄白争奇。”在这类隐喻性描写中,已分明糅进了对君子处世不随波逐流的人格品质的赞美。

 

  我喜欢鸡冠花的火焰般的颜色和性格,我在北京乡下的工作室里亲手栽种了满园的鸡冠花,到现在已有五年了,每到夏季,我就欣赏着这些争奇斗艳的“美人蕉”,仿佛是一场永不落幕的选美比赛,但是与此同时我也在慨叹生命的短暂和脆弱“燃烧过后是灰烬”,让我们珍惜美丽也珍惜爱情,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人幸福。我在近年的创作中多以油画表现鸡冠花,在05年时,我创作了一系列笔触厚重淋漓的鸡冠花作品,那时只是喜欢它艳丽、火红的美,只凭亲自拍摄的鸡冠花照片进行创作,因为油画塑造比较复杂,而且创作周期较长,无法一挥而就,并且油画只能表现出肌理效果,但现在我通过亲自栽培鸡冠花,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它的精神所在,便用传统笔墨和传统宣纸来表现就完全会呈现出了另一种丰富效果,比如在生宣上泼洒积墨出现的偶然效果十分神奇,再加以牛奶、盐巴、矿物色等材料辅助完成就更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油画所不具备的,我迷恋这种笔墨意趣,既便是画同一题材也会发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无法复制,并且我在各种宣纸上做实验,尝试各种技法,尽情享受着中国元素的笔墨精神,在我们的血液中,毕竟流淌着中国血统,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笔墨情结挥之不去,其间描绘叙述着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神韵,使我陶醉不矣。

 

【编辑:小红】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