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中国新插画:未完成的图景

来源:『新视线』 谢鹏、易洪波 2010-01-28

于晓:《去看海》

中国新插画:未完成的图景

        在中国,漫画并非原生的艺术形式,而是一种舶来品,直到上世纪90年代,来自日本、欧美等地的漫画才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获得广泛的读者群,并在2000年 之后酝酿出一股“探寻中国独立漫画”的潜潮。相对于漫画在中国的波折不平,插画倒是在中国有着更为悠长的历史。我们所讨论的一种独立的、自由的、随性的插 画风潮,则更多模糊了传统上漫画与插画的分界。

        这类风潮首先源自中国新一代独立漫画家的探索,尤其是自绿校之后的漫画作者,他们的作品往往不拘泥于单幅作品与连续作品之间的形式分野,而更注重其与主流 漫画之间的美学差异。对于传统插画而言,新插画摆脱了文字的束缚,它不再为文字服务,它只表达自我,只反映作者的某一种真实。它可能是一帧帧情绪性的漫画,也可能是一些随意勾勒的单幅作品。它们突破了传统绘画在形式上的天然规则,也不会因为各自风格迥异而意见不合;作者不会因为手艺的高低而排名轮次,更 不在乎画风上粗糙与精妙之间的天壤之别……它们之间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实。

        可以说,这并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没有具体形态的创作精神,它通常以插画的形式出现,却与独立漫画有更深的渊源,它来自于一种开放、独立、共享的新时 代,却往往纯属个体经验,几乎从不涉足空泛的社会潮流。它们是图像时代最新鲜的一股势力,而创造出这一风潮的,只是一群简简单单的爱画画的年轻人。

        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创作者,包括烟囱、54boy、破壳等,他们往往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艺术领域,其中有些人受到美术院校的专业教育,有些则纯 粹从迷恋日本漫画开始,但他们最终都抛弃了这种与中国人的生活毫不相关的风格,无一例外地走上了“找自己”的艺术之路。《SC3》的主力作者兼编辑胡晓江,正是一个这样的典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受日本漫画影响的中国新漫画刚刚在本土产生,胡晓江就已经是一个早熟的作者了,他的早期作品曾经在《北京卡 通》等刊物上发表。然而90年代后期本土漫画发展的停滞,令他非常失望。于是他开始逐渐转向插画领域,到今天他已经成为了一位颇有影响的插画家。

        今天的这些插画的创作者,最初大多与绿校有关。这个网络社区在2003年出现之后,自由画画的气氛才在国内蔚然成风。在此之前,中国曾经有过“卡通一代”的热潮。正如策展人朱其所言,市场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后,父母们在追逐财富,独生子女则被关在 屋内,“电视动画和小人书占据了新一代的精神世界……这一代从漫画中,知道了和平、拯救、高科技和自由的观念。这是他们的理想主义文化”。长大的孩子决心 拯救中国漫画,并在上世纪90年代大众消费时代到来的同时,掀起了一股“卡通一代”的民间文化现象。热爱画画的青年们沉浸在对日本漫画的超越企图上而不自 知。当时中国并没有独立的插画创作现象,就连独立漫画也没有出现。

 

破壳:《公园的一张合影》

       然而进入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对传统纸媒造成巨大的冲击,但是另一方面却造就了一个信息高度开放的平台。中国青年有机会接触到国 外更多元化的文化样式,并且能够形成一个互动性更强的交流空间,从而形成颇具影响力的社群文化。原本无法在卡通刊物上发表的作品,突然发现了一个平等而开 放的渠道,并且无论风格多么自我、另类,都能获得受众群,因而使得创作者更加坚持自我风格。正是由于内在创作冲动和网络信息平台这样两种力量,合力催生了 中国独立漫画的产生,并最终在今天形成了一股自由画“小画儿”的青年亚文化潮流。

        除了受到叙事性漫画的影响以外,这股新潮流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画廊。在画廊批评家的眼里,中国当代艺术在经过了政治波普和艳俗艺术的泛滥之后,漫画和插 画作为可以被借用的日常视觉样式顺理成章地被当做了下一个兴奋点。奈良美智、村上隆等画家的走红,也促使国内把关注点投向与此类似的独立漫画和插画作者身上。

        今天,这些新的插画创作者们正受到媒体的重视,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随着时间的磨炼,他们必将逐步成熟和分化,就像任何一种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 相互解构、相互构建的过程一样,他们中的某些人将会走向地上,参与到未来大众视觉文化的创建之中,而有些人则依然会在小径分岔上一路坚持,从而各自成为人 们视觉风景和阅读经验中经得起推敲的力量。

(感谢胡晓江和54boy对本文的贡献)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