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虚伪”的中产们盯上了大师的复制品?

来源:《Hi艺术》 2010-01-29

 

  最近一位任职某家私人银行理财顾问的哥儿们半夜打电话向我发泄不满,原来上周他曾郑重接到一份请柬,邀请他参加吴冠中画展的VIP预展。结果,我这位哥儿们衣冠楚楚地赶到现场后,发现预展并非请柬上载明的“凭票进场”,而是来者不拒,以至于场面一度摩肩接踵并差点酿成踩踏事故……

 

  我立刻回答说,这样的场面在圈内早已不算新闻了,只有你这样的外行才少见多怪。不料这位顾问哥儿们接下来叙述的故事才入正题:等到他如挤地铁般奋力挪到挂在墙上的作品前,准备近距离靠近、欣赏大师艺术时,忽然被旁边作品标签上面的数字惊呆了——880元。

 

  “肯定是工作人员一时疏忽漏掉了一个万字”,我那位顾问哥儿们说这是他当时的第一反映。于是挨个作品走下去,发现价格都低的离谱,均在一千元上下。“这也太欺负人了”,我的顾问朋友最后对我说。

 

  当时我也有点蒙:如果是吴冠中的丝网版画,也不至于掉价到一千元呀?另外,那家承办展览的画廊在业内也是颇具知名度,也没有理由挂出来行画呀?那今后它们还在圈内还怎么混呢?

 

 

  相比“综合材料”,如今的丝网版画市场风生水起,吴冠中作品市场开发最早、作品最多。

 

  答案很快就在国贸举办的一次展会中被揭晓了。那本是一个别墅、奢侈品主题的博览会,主办方今年别出心裁特别邀请了几家画廊进去捧场,其中的一家就挂出来了吴冠中千元价位的系列作品。

  它们还真不是丝网版画,更不是印刷品,第一眼看上去的确是油画。我仔细阅读了作品标签说明:“综合材料”。请教了现场画廊的工作人员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综合材料”是将吴冠中原作通过高仿复制技术印在画布上,然后请美院学生在原作的轮廓上添加油彩笔触,最终完成看似大师原作的“综合材料”作品。

 

  “它们虽然没有艺术家签名,但作品背后标有我们画廊的品牌商标,所以不是行画,而且价位特别适合热爱艺术的中产,”现场工作人员热情的给我推销“综合材料”。然后又对着其它作品介绍说:“吴冠中的丝网版画三四年前卖5万元,现在已经升值到10万元价位了,如果谁手头有,我们画廊随时按现价回购。”

 

 

 

  复制大师原创作品的丝网版画市场中,杨飞云紧随吴冠中成为市场新宠。

 

  大师级原创作品早成天价,复制版画也已迅速升值到10万元高价位,所以,目前“买得起”的“综合材料”作品就一定不能错过了——这样的购买逻辑似乎在其他领域也同样盛行。比如买房子,北京四环以内的房子工薪族们无法企及了,而当通州、大兴等区域的房价也直线上升时,就只有“均价5000元”的燕郊的房子可供抢购了。但买艺术品毕竟不同于买房、买车,“退而求其次”的购买原则并不适用。

 

  在拍卖圈,长时间流行着“傻有钱”的故事:据说一些不懂画但特有钱的人,专买拍卖图录封面、封底上的作品。于是,一位“煤老板”在香港举回来一件陈逸飞的高仿印刷品……

 

  但这还不是最坏的结局。

  当更大多数的人群开始满心欢喜的拿自己朝九晚五挣来的辛苦钱,换回家一件件复制品、印刷品,而且还随时期待着它们升值的时候,不仅让人想起上个月开盘即被牢牢套住的创业板的那些股民们。

 

  被忽悠的最主要原因并非忽悠者口舌如簧,而是被忽悠者们往往脑袋空空,所以一听人家说什么就马上信了。

 

 

  吴冠中原创作品目前已达至少百万元级价位,即使新富阶层购买都显吃力,“虚伪”的中产们于是盯上了大师们的复制品。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