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移动 油画 70x70cm 1986
绘画对我来说是种习惯
回顾冯良鸿的创作历程,从写实到涂鸦;从纯抽象到新绘画,似乎他通通玩儿了个遍,但却从未见他在任何一种绘画形式面前停滞不前。变化,成为他作品最大的特点,他也沉溺其中乐此不疲,正如陈丹青先生所评价的:“我不知道以什么词语定义这种尝试——那些画兼具大冯可爱性格的各个面:游戏性、好奇心,以及,异常善良的严肃感。”
“大气、沉稳、谦逊随和、风度翩翩”这是冯良鸿先生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几句轻松的问候,仿佛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畅所欲言的谈话,早己打破了年龄的界限。久居美国10余载,他又是以怎样的视角来审视中西方文化呢?
记者:为什么人家喜欢叫你“大冯”?
冯良鸿:因为我生长在南方,长得却像北方人的缘故吧。
记者:近几年当代艺术市场异常火热,不断地有画廊开业,每天有很多展览开幕,你是怎样看待外界的变化与你自己的状态?
冯良鸿:当今,艺术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这当然是好事,但对于艺术家来说,专注自己的创作是最重要的,至于我,绘画只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而已。
抽象“处女作”是我的生日礼物
记者:你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画画的?
冯良鸿: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梦想长大成为画家。但是我真正在绘画中体会到乐趣是在上了美校之后。
记者:你说的乐趣是指什么?对你当时的绘画有什么影响?
冯良鸿:对个人价值的认识吧。因为我发觉到绘画有很多的主观因素,把这些因素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对个人价值的体现。从被动的学习绘画到用主观的状态去对待创作,这就是我当时心态的转变。
记者:那么什么时候开始了对抽象画的创作?
冯良鸿:抽象的表现形式是我对绘画的好奇心所致。我画的第一张抽象画是在1981年,那天是我的生日,记得外面下着大雨,我决定为自己画一张画作为庆贺。我希望所作的画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由衷地表达自己的心情,让自己得到释放,这导致了我后来一系列抽象画的开始。到1985年,我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在复旦大学举办了“现代绘画——六人联展”,当时我们展出的都是抽象画;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我参展的作品也是抽象画。
涂写97-1 油画 102x76cm 1997
风格是别人对我的判断
记者:你的个人经历挺有趣的,上海是你成长的地方;北京是你求学的地方;而随后你又在纽约长期居住;现在又回到北京。这三个城市对你有什么影响?你对它们又有怎样的感情?
冯良鸿:三个都是国际大城市,我都喜欢,但是我认为自己是个“乡村人”,虽然我依赖大都市的生活环境,但我总是处在游离旁观的状态中,与大城市没有多少关系。一路过来我像个流浪者,在哪里都很好。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性格,给我不同的感受。有句话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上海对我很亲切,形成了我的基本感觉;纽约让我延续了这种感觉;北京这个城市有很大的包容性,所以我回到了北京。
记者:你在纽约生活十多年,是否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这种文化差异在你看来是尴尬还是融合?
冯良鸿:我不认为尴尬,相反,文化的差异性给我绘画提供更多的空间。艺术创作的灵感原本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而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体验。
记者:纽约的艺术环境给你的创作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冯良鸿:简单地说吧,在西方,艺术家是个自由职业者,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但要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确实很不容易。到了纽约后,我对绘画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西方的艺术已经发展成这样了,我如果继续在画布上走下去,那么画什么?怎样用自己的方法表现?是我当时面临的挑战。
记者:也就是说,到了纽约你明确了自己创作的方向,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冯良鸿:久居纽约,肯定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骨子里还是中国的背景在起作用。在吸收西方艺术的同时,寻找绘画新的出路——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虽然了解了许多绘画以外的新艺术媒介,如影像、装置、观念艺术等等,这些不但没有改变我的初衷,反而促使我在画布上进行更多的实验——抽象、涂鸦,极简的因素形成了我在纽约的第一批作品——“画室系列”。之后我在绘画中运用了中国文字符号完成了“文字与涂鸦”的系列。至于“风格”,我想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认为这些是我的个人风格,那是别人的判断。
记者:所以你一直在不断地尝试、创新,因为艺术永远没有极限。
冯良鸿:是的,艺术一直在不断变化。正是因为这样,才有这么多艺术家在为之“前赴后继”。
抽象42-9 布面油画 200x190cm 2009
事物本身给人提供双重经验
记者:你与陈丹青、马可鲁是好朋友,你们在艺术创作方面有什么交流?
冯良鸿: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他们对绘画和生活的态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纽约,我们时常聚在一起,相互看画,一起看展览、聊天,这些都是我生活中快乐的组成部分。我们虽然各自画风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坚持在画布上探索新的绘画途径。
记者:正是这种探索让你在创作中不停地转换手法,这也形成了你的绘画特点。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手法上的转变的?
冯良鸿:艺术是精神活动的产物,这与社会特定的环境密切相关,艺术家应该在每个阶段作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因此我的绘画变化不断那是自然而然的,而手法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当然,艺术家应该表达他自己最真实的东西。
记者:你又是如何做出这些判断的?
冯良鸿:我总是关注生活中所见事情的两个方面——真实或是虚幻。这种变换是个冥想的过程,它是我绘画表达的灵感来源,就像我当时在纽约看到随处可见的涂鸦,使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练习毛笔字的经验。这种差异性与共同点是我始终感兴趣的,我认为每件事物本身都给人提供双重经验。它有时是平行的,有时又是交叉的,这种现象是我绘画中表达的依据。它的判断要求,既是理性的,又是直觉的。
记者:在你回国后的作品中,为什么要选择京郊的景象进行创作?
冯良鸿:我画室的所在地——北皋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周围环境给我一种特别的感觉,让我产生了一种心理反差。这种真实而荒诞的景象触动了我,我以这些场景为主要题材,完成了回国后的第一批作品。
记者:你正在创作的“涂鸦绘画”与“京郊景象”有什么不同?
冯良鸿:实质上没什么不同。涂鸦绘画中有一种中国的意境、油彩的质感和传统书写的毛笔趣味。在最近的这批作品中,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某种样式,而是随意呈现每一种细节,真实、自然和无意义,就象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它给了我们表达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具体景象在我的作品中不再成为景象本身,而是一种渲染,是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我对抽象画的另一种尝试。
记者:你今后的打算是什么?是否会一直在北京待下去?
冯良鸿:顺其自然吧。
【编辑: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