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3月份王庆松在洛杉矶的海默博物馆举办完首个个展(策展人James Elaine,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是他首次在中国(艺门画廊、马芝安)展出他的这三件作品,三段录像《大厦》(2008)、《铁人》(2008)、《123456刀》(2008)。
王庆松,《大厦》,单道视频 (35 毫米 胶片),5 分钟,2008
1966年出生的艺术家王庆松,属于很早来京城追寻艺术之路的一批人。九十年代初期,他便在圆明园附近生活过,也几乎亲身经历了中国当代艺术从起步到火热的整个阶段。他最初的作品是油画,后来渐渐转至装置、摄影以及如今的录像多媒体。仍在绘画时,他就属于对画面下功夫的人。尝试了很多新的材质和手法,比如在天鹅绒上喷或画。然而对他作品有记忆的,一般都是来自于照片《老栗夜宴图》。期间还有一些雕塑和装置。从绘画到摄影,可以说,是某种从传统手工技艺到现代媒材的转变。这一大步跳开后,他进入到以影像表达的思路中。也是同样在进行摄影的过程中,发现静止的图像有时难以表达出拍摄现场一些流动的情绪,于是,他又转向录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作品从审美到形式上一直偏向艳俗。有一种城乡结合部小市民似的癖好。大红大绿大金大紫。那样的东西,比起某些纯粹走心理路线“向内”的作品,虽然紧贴外部世界、紧贴当下,但事实上并不构成对社会现实、境遇的批判,似乎也不是讽刺,更多的是二人转似的嬉笑调戏。从作品上看,其实王庆松的文化构成并没有脱离开大多数六十年代生人的背景:对断裂的传统文化的向往及片段化解度;对工农兵文艺的熟悉;对毛时代符号文化骨血里的尊敬;以及对消费时代和商业社会的排斥;和大方向上对社会敏感问题及人类本质问题的关注,如民工和战争。凡此种种,排列组合成他过去作品中的核心价值和主题。所有艺术家的文化构成,是他创作作品的先决条件,然而有时候,很令人惊讶的,是非必要条件。因为对于创作来说,呈现非常重要,也很能唬人。呈现本身的强烈冲击力,有时能剥空它的内涵,使其依然成立。我们可以看着一个很空的东西,仍然感动。王庆松的作品不是属于这种。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他一反过去,尽力将呈现冷处理,用以平息内容的激烈。
这次的三件作品,脱离了前阶段浓妆艳抹逼人看的效果,开始往平实与朴素的表现方式上走。《大厦》是艺术家自己雇佣一批工人,租用城市郊区的一处空地,搭建一座“大厦”,整个过程被拍摄下来;民工工作的景象并未被录入。初看时,影片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山村之感,直到大片浓雾以一种近乎美感的诡异方式大面积相连成一朵深厚浓云,并平铺着慢慢浮上天空,散入大气中。“污染”这两个大字儿才猛烈的敲击着观看者的头。其实我觉得影片做到这一块儿够了,但是王庆松用意在当代盲目建筑对人生存空间的侵蚀。于是几个日夜后,荒山野岭浓烟满布的乡村中,赫然立起一座高楼。突兀感十分明显。
《123456刀》是部隐约有恐怖片味道的离奇作品。一名壮汉(艺术家弟弟,曾做过厨师)手拎一匹羊赫然上场,羊被丢弃在几米长宽的案子上,大汉开始猛剁。观看者会眼睁睁看着羊头这样骨节明显的器官被渐渐剁至碎屑。满地血肉模糊。王庆松说拍本段时,拼命提速,几乎无法忍受羊尸碎末所发出的难言气味。然而,如果观看者是从中途进场,并未意识到大汉所剁是羊尸的话,本片有一种离奇的美感。也许是中间顶部打灯所造成的舞台化效果,大汉狂抡砍刀,无意识近乎行为的猛剁,其间,压力/释放、暴力/死虐、无意识/有目的,几组平行的关键词,构成一种中国式的暴力美。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结束在被刀砍的沟壑满布,裂隙条条的案板上,上面几乎难以分辨的极小的血肉星,让人再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有一只成羊。
《铁人》同样沿袭这种血腥恐怖的刺激感。艺术家本人亲自上场,由几个不明的拳头猛击头部,直到血流满面,才缓缓露出笑容。影片中间有几次短暂的停顿,慢镜头,都是在击打到了一定效果,肉体承受度层层溃败到一个节点。海魂衫、铁人,这些都是王庆松有意为之的符号。勾连着对某个时代,以及底层人和社会被弃者的明确指向。“笑容”被大面积读解为,“打着打着也就习惯了”,或绝然相反的“怎么打我也这样”。两个意思,都是中国底层民众的生活处境。
在这三段录像作品中,王庆松有效的利用了暴力和血腥虐待,又以一种比较冷平的影像处理。我觉得较之他过去的作品,在呈现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和提高。这种变化,也许与人的境遇、生活或心境有关。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 文/ 刘溪
【编辑:袁霆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