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双年展:世博语境中还有没有“戏”?

来源:新民周刊 2010-03-10

  双年展:世博语境中还有没有“戏”?

 

  在世博会的宏大语境中,本届上海双年展如何体现它天赋的批判性?

 

  距离上海世博会两个月不到时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团队日前面对媒体亮相,他们是范迪安、李磊、高士明,还有助理策展人华怡。范是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李是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高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被誉为“上海双年展艺术灵魂”的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此次虽然不在策展团队之列,但在新闻发布会上还是展现了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辩才能,一口气就对本届双年展的主题阐述了一个小时。在简单回顾梳理了上海双年展的历届主题并再次肯定了它与超大型城市的密切关系后,不得不面对一个强大的文化语境,那就是世博会。

 

  语境与呼应——“世博会文化”和“双年展文化”

 

  无疑,世博会将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上海,中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历史机遇中,许江认为上海由此成为“世界剧场”,同时也将成为一个无限丰富的“世博剧场”。在这个“剧场”中,世博会将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对于城市与当代生活的主体论述,从中国出发,在全球境域中思考世界共同问题——这成为上海世博会基本的文化姿态。那么,“世博会文化将成为本届上海双年展最重要的思考和体验背景。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国主体出发,提出国际文化艺术界的前沿问题,放在世界舞台上进行演练”,他对记者说。

 

  而且在世博会期间,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全民的心愿和行动指南,向来以另类思维和另类表达行世的当代艺术家没有“豁免权”,这也是策展人团队在确立主题时的出发点。

 

  主题与亮点——游牧式的“排演”以及庞杂的兼容体

 

  为秉承上海双年展的问题线索和文化立场,本届双年展以“巡回排演”作为学术主题和总体策略,力图在全球视野中建构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在当代艺术的世界剧场中思考艺术实验与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力求打造一个跨地域、跨主体、跨媒介的当代艺术现场。

  许江对“巡回”的解读是:“巡游与回归”,而“排演”即是“排布与推演”。这就意味着本届双年展的作品呈现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展品是开放性的,也是流动性的,是一次饶有兴味的游牧式“排演”。同时策展人团队还强调,甚至展览的策划情境、创作过程和展开过程也可以是线性流动的、向外辐射的,那么展览的创作与生产意识也将具有巡回的别样意味。这一思路的完美实现,也许会成为本届双年展的最大看点。

 

  近年来,现场、情境、叙事和社会参与逐渐成为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中的最前沿话题,本届双年展争取在这一前沿领域有所推进,将双年展剧场打造成一个多领域、跨媒介的公共现场。

 

  许江还透露,本届双年展没有邀请外国策展人,但在征集作品的过程中会与锁定的外国艺术家进行主题方面的探讨,引入东方思维与艺术元素。而对中国艺术家则更会近距离作些引导,以保证作品不游离于主题之外。更有意思的是,参展作品的创作过程有如田野考古,在探索与讨论中完成。作品形式是反传统的,不是架上绘画,也不是装置,更不是多媒体,而是一个庞杂的兼容体。作品在7至9月会在美国、西班牙、印度等国家的中小城镇巡回展出,于10月24日世博会接近尾声时汇集上海美术馆,一直至2011年2月28日结束,展期长达4个月。这些举措以及时间上的安排,都可以看作本届双年展对世博会宏大叙事语境的自觉呼应。

 

  价值与追求——精英的文化立场与尖锐的批判性

 

  上海一直是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的实验场和前沿阵地。自1996年创办以来,上海双年展始终坚持立足上海这座城市,聚焦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以丰富的当代艺术形态,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文化思考和视觉创造。十几年来,上海双年展确立了独特的文化立场和问题线索。可以说,尖锐而精确的批判性,与社会同步的人文关注,是上海双年展的价值所在。事实上,好几届双年展的主题还具有先导性,精心确立的主题往往成为公共话题。比如2002年“都市营造”探讨城市建设与空间构造,2004年“影像生存”反思都市媒体文化,2006年“新设计”聚焦于都市文化中的设计、时尚与消费问题,2008年“快城快客”思考城市化过程中的移民状态。特别是民工回乡探亲遭遇大雪后面临的困难以及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与艺术家与民众的距离进一步缩短。

 

  但是在世博会的宏大语境中,本届双年展又如何体现它天赋的批判性?如果在批判方面失语,势必导致双年展文化价值的流失。面对本刊记者这个问题,能说会道的许江居然一时语塞。但很快,他回过神来说:“世博会是大众话语,是一次礼赞性的狂欢,在展现当今最新科技成果时,展品及过程都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而双年展是精英话语,承担的是文化的责任,体现的是思想的效果。”

  跨界与影响——对于艺术实验和展览制度的思考

 

  他还认为:中国的策展人“还在路上”,所以应该根据国情达成这样的共识:学术不分体制,只有身份才分体制。而中国的艺术家大多数是体制内的,那么在越来越开放宽容的当今社会,批判性的准星应该锁定民众的普遍关切上,对城市化高度现代化带来的问题进行思考。同时我们还应该对双年展的办展模式进行反思,这里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同时,探索的基调和建设性的基调是不会改变的。

 

  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机制,双年展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30年来,双年展更成为一个全球现象。与此同时,双年展的日益趋同化和节日化也成为了国际学术界反思的重要问题。在双年展日益体制化的今天,国际艺术界不断寻求办展模式的拓展和更新。就拿今年来说,全球就有40多个国际双年展举办。“如何从这次双年展的集体表演中脱颖而出,进一步确立起上海双年展的学术形象?这是我们亟需讨论的问题。”许江说。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近年来,当代艺术展览这个艺术的自治领域、这块公共领域中的“飞地”已经成为全球资本生产、展示和消费的集散地,日益成为艺术资本交易和大众文化享乐的场所,成为喧嚣华丽的时尚秀场和节日狂欢。然而,对当代艺术家而言,展览不只是交往空间、发布空间或者实现空间,展览首先是一个开放性的和流动性的创作空间。所以从“排演”出发,本届上海双年展将逐渐深化其对于艺术实验和展览制度的思考,强调展览的策划情境和展开的过程,强调展览的创作与生产意识。

 

  世博会是把全球汇聚到本土,而双年展则是在不同的本土视野中激发出对全球问题的差异性关切;世博会是文化的输入,双年展是观念的输出,通过这一主动输出的行动,本届双年展将成为世博会期间上海回馈给世界的一份最具文化前沿性和实验精神的礼物。值得期待的是,本届上海双年展将沿着自身的历史逻辑线索继续前进,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深化双年展的学术思考、提升双年展的国际影响力。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