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70年代的新生代艺术家访谈录

来源:《环球企业家》 2010-03-11

  1970s访谈录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破裂之后,出生于1970年代的新生代艺术家突然大放异彩。他们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叛逆和不安,及他们的投资价值。

 

  中国新生代艺术家的重要推手—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负责人王新友至今仍记得2004年时,第一次被一位年轻艺术创作者的作品所强烈触动时的情景。王在2003年时专攻国画收藏,一个偶然机会,他看到1977年出生的女艺术家宋琨的作品,画面中的主角是一些青涩的中国当代年轻人,喝醉酒以后在酒吧里唱歌、跳舞,或者在街边的大排档上烂醉如泥,酒杯菜盘一摞一摞的堆在画布上,一下就勾起了王新友的青春回忆。王突然间意识到,现在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是这么入世,直逼人的心灵,而他以往所关注的艺术收藏则是比较出世的。这让王仿佛也获得了某种新生的力量。“我下定决心来做当代艺术,寻找自己喜欢的和未来有可能性的艺术家进行推广。”王告诉《环球企业家》。

 

  市场很快证明王新友的选择是对的。出生于197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的作品很快在2009年上半年崭露头角,很多作品的价格开始翻番增长,甚至也出现一画难求的现象。标志性的事件是,2008年,38岁的尹朝阳的油画作品《神话》在北京保利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专场中,以616万元的成交额创造了新生代艺术家的拍卖最高价。

 

  尹朝阳的故事并非个案,根据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瀚海、上海泓盛、佳士得、苏富比等各大拍行的拍卖纪录,自2006年以来,已有8位出生于1970年代的艺术家的67件作品成交额突破百万元。把他们放置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拍卖业绩并不突出,甚至成交额的总和也抵不上一幅顶级当代名画,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这一代中国年轻艺术家已然浮出水面。

 

  “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破裂之后,立刻显现了一种现象:艺术市场在重组。一些有价值的主流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并没有出现大的调整,而年轻艺术家在拍卖市场开始绚烂起来。”王新友说。

  70后肖像

 

  在王新友看来,上一代艺术家以表现个体和社会的矛盾为主;与之相比,新生代艺术家一是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二是知识结构更成体系。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并具备一定商业号召力的新生代艺术家,在中国目前已有50多位,以宋琨、熊宇、韦嘉、王光乐、范明正、吴迪、康海涛等为代表。在他们的作品中,集体意识少了,呐喊、苦恼、诙谐等上一代艺术家常用的符号性的元素不见了,个人意识得到增强。

 

  熊宇出道较早,早期作品很多是大大的眼睛,空洞、盲目,表现了刚刚走向社会时的精神状态。近年以炼钢工人、农场工人、司机等劳动者的形象居多,加深了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在2008年上海泓盛春季拍卖会上,《安静的流逝Ⅰ》以95.2万元成交。2009年,偏锋新艺术空间给他做了一次个人展览,作品销售出150%—他的作品一共有二十多件,不但展出的18件作品和剩余几件全部销售出去,还有藏家向画廊提出预定。“我们的条件是藏家不能挑选题材、制订规格,不能指定交付时间,因为熊宇不可能为了创作而创作。”王新友说,“熊宇的成功可以这样理解,当下社会需要乌托邦式的精神诉求,而熊宇作品恰恰满足了这一点。”

 

  韦嘉的作品则充满着一种莫名的“伤害”情绪。韦嘉的表现手法开始是平平的,后来是色彩斑斓,但藏家认可了他这种对“伤害”的表达。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后,韦嘉被分到版画系,但版画不是他的最爱,他喜欢油画,因此在学生时代表现并不突出;毕业后到四川美院教书,依然在版画系。在回忆他的创作经历时,韦嘉说,版画给他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很大,它需要创作者始终在脑子里维护一个稳定的格局,好在现实操作领域里去接近它。但他有时候又很讨厌一切尽在掌握的状态,反而特别想体验那种创作者控制不了的状态,在画面濒临崩溃的情况下,再重新把它纳入到你的轨道里面去,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反而得到意外的创作满足。

 

  在2008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韦嘉的油画《我还很年轻,失败不算什么》以74万港元成交,版画作品《不许动》也在中国嘉德春拍中以4.7万元成交。“我觉得画面中总有一些需要揭示的东西,这是一种我说不清的、在现实里无法消解的痛苦或者迷茫。我不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把它们和盘托出,但我喜欢这种委婉的方式。”韦嘉告诉《环球企业家》。

 

  康海涛创作数量不大,但他已把绘画融为了生命的一部分。康是四川人,居住的环境中有很多植物,在他的工作室,推开窗户竹子都能进到屋子里,所以对这种环境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很高。王光乐的价值则主要表现在学术上,毕业时画了一些观念性的作品,比如黑黑的教室里的一束光;后来转向抽象,画水磨石和具有四川民俗特色的寿漆:在利用西方的技术语言来展现东方精神方面,王光乐是游走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创作者。

  理性繁荣

 

  2006年,王新友创办了偏锋新艺术空间。随着方力钧、岳敏君等当代艺术家频频刷新拍卖纪录,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然水涨船高,但王新友经过在各地美术学院的走访发现,仍然有很多优秀作者没有展览、推广的机会,而只要有敏锐的内心、持续创作能力、良好的教育背景,就一定会具备成长的潜力。于是,他将自己的画廊定位为寻找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

 

  “艺术是应该走在前面的东西。这个时代缺什么我们就应该做什么,不是时代有什么我们就跟什么。”王新友坦言,选择年轻人作为推广对象有两个原因:首先,著名艺术家身价已经很高了,给他们做展览充其量是锦上添花,而年轻人是需要支持的;其次,上一代艺术家的表达并非完全是真实的内心感受,而是更多的利用了意识形态,程式化、模式太严重,而70后一代更关照自我。”王新友坚信,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会在新一代艺术家当中产生。

 

  中国当代艺术界有一个“30岁现象”:方力钧、刘炜、毛燕、刘小东、岳敏君、周春芽等主流画家在30岁左右创作的作品,现在价格依然很高。30岁左右,这些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创作激情可以达到了一个很好的状态,而现在的70后一代恰恰也处在了这样一个拐点。

 

  不过,70后的新生代艺术家们虽然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极有代表性的一代,但不会像上一代画家那样火爆。当代艺术在中国还很年轻,前些年的快速成长,不是艺术本身达到了那样的爆发力,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收藏家的盲目乐观和自信,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远没有达到与西方绘画齐头并进的高度。2008年金融危机后,当代艺术市场开始趋于理性,也给了年轻艺术家上位的机会。不过,王新友相信,未来三到五年,70后一代将成为当代艺术市场的重要板块。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