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在黄山老街旧瓷器摊前,发现一个黄底粉彩蝴蝶纹大盘,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与摊主讨价还价后以80元拿下。当地懂行的朋友看了说:“好东西!”说即使到不了官窑水准,起码也是民窑精品。
第一次出手就“捡漏”,也纵容了自己胆大妄为。 这么多年来淘了许多有价值或没价值的东西。东寻西找,五花八门,瓷器、木雕、字画等曾经予以关注,古籍善本也一直在孜孜以求。 收藏不仅使自己的爱好得到满足,使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情趣,更重要的是增长了知识,丰富了阅历,见识了各种人事,感受到不少只有在这个行当才能窥探的波诡云谲的圈套和变局。捡漏讨巧,打眼上当;钱多买下劣品,钱少得到好货;原来看不上的玩意可能实为珍品,原来看重之物可能就是伪作;以前不值钱的东西会时来运转凸显珍贵,以前昂贵之物会背时倒运价值猛跌,如此等等,让人多少欢喜多少忧愁。
作为多年收藏的铁杆“票友”,若问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也许可用两个字来概括: “升值”。我国经济转型,市场活跃,什么都在上扬、提升,古玩艺术品升值自在情理之中。不过,它升值的速度太快了,快得让人措手不及以至难以想象。上世纪80年代初,齐白石、黄宾虹的一个条幅在文物商店里最多也就是几百元,如今不上百万乃至几百万已经很难寻觅。2009年11月,北京保利秋拍推出明代吴彬的《十八应真图》以1.69亿元的天价易手,创造中国画拍卖的世界纪录。宋代曾巩的书法《局事帖》,仅1平方尺多一点,也以1.09亿元的高价成交。西泠印社拍卖清代赵之谦的一幅书法作品,仅书写“有万憙”三个篆字,成交价竟高达336万元,令人瞠目。
【编辑: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