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中西亚交融结晶 托普卡比博物馆藏元青花考察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2010-03-12

 

八棱葫芦瓶

 


云肩海马纹缠枝牡丹大罐

 

 

      中国自古有“瓷国”之称,江西景德镇则是中国的“瓷都”。由于其优越的原料和精美的工艺,在宋代它虽为“民窑”,但已表现出高超的烧瓷技艺。元、明、清三代,朝廷征调国内最杰出的工匠、画师,不惜工本,烧造出供皇室玩赏享用的官窑瓷器,民窑瓷器的生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景德镇瓷器生产臻于极盛,不仅荟萃了唐、宋以来全国各大瓷窑的工艺精华,而且不断蕴育、创造出一系列美轮美奂、风靡海内外的新品种、新工艺,青花瓷就是最重要的一种。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瓷器,它涉及到烧制技术与青花原料两个方面。就青花原料而言,早在唐代“三彩”陶器的生产中已广泛运用氧化钴金属作为呈色原料;就生产技术而言,是景德镇窑工们综合历代烧瓷技艺、吸收当时南北瓷窑经验而取得的一项重大的成果。元朝帝国统治横跨欧亚两洲,中西交通往来十分繁荣,海外贸易发达。景德镇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不但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大量销往海外。

 

  中国“瓷”融合波斯“蓝”

 

      元青花瓷的创新与发展,除了国内外需要这一主要原因以外,元朝各种艺术形式与多样性的文化来源,也影响与造就了青花瓷器以新异的面貌独树一帜。随着元代的强盛,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穆斯林迁居中国,伊斯兰文化随之涌入,西域的音乐、医学、文化习俗、手工艺品也传入中国,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生产也受到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钴蓝作为瓷器的装饰,首先为景德镇窑工们所创造。钴蓝与传统的伊斯兰文化的喜色相一致。虽然把钴蓝运用于陶器的装饰由来已久,但把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窑工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改用波斯蓝绘制的结果。

 

      元王朝为了发展对外贸易,适应销往国家和地区的需要,鼓励来料加工,使用进口青料,采用与吸收异国的造型、装饰进行生产。因此,作为外销商品特殊需要的青花瓷器,就更多地吸取了伊斯兰文化因素,呈现出风格的多样性。元青花瓷器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又是中西亚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结晶。

 

    外销元青花瓷的主要特征

 

      我国青花瓷器到14世纪以后,就通过贸易渠道输往西亚。南亚、南非、欧洲等地。现在能见到的这些青花瓷器包括当时出口而保存到今的传世品以及古代遗址和墓葬发掘出土的发掘品两类。其中传世品主要集中在西亚的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与伊朗德黑兰的国家博物馆。

 

      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皇宫改建而成。该馆里保存着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珍贵文物,数以万计的中国瓷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青花瓷器就有40件,不仅数量多,质量精,而且来源可靠,科学价值极高,是中土两国人民交流与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青花瓷器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土耳其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与连接东西方的枢纽,也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会点。元青花瓷器便是中、西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产物,受到了中西亚王公贵族的普遍喜爱并成为他们追求时尚、彰显奢华的标志。该馆的青花瓷器主要是元代景德镇烧制出口的。
 

 

【编辑:张辉】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