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峰——《艺周刊》主编
记者:提到艺术家,给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陈晓峰:他们是一群相对有独立见解和独立生活方式的人,很敏锐,敢爱敢恨,有着各种想法和创意,并且他们永远不满足和不安于现状。当然对他们的这种印象,可能在与他们具体的接触过程中,就会很失望于众多当下艺术家内在的创造力和激情的双重流失。艺术家相反便成为了一个廉价而没有内核的标签。
记者:您认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陈晓峰:他们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这个社会即时现实的层面,要用艺术创造性来提示或预见这个社会的问题,用艺术介入社会的方式,让这个社会充满创造性。不应该求让艺术去表达什么,但是一旦回归艺术这个层面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所遭遇的问题。
记者:艺术家是特殊群体吗?
陈晓峰:我觉得如果是特殊群体的话,无非这个群体他们所属的独特角色或者某种工作状态不同,给其他人造成很与众不同的“想象空间”,但是有时候这个“想象”是不准确,对于艺术家个体而言它是很自然很普通的状态。而且随着艺术越来越跨界之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也将被藏匿起来,而将这个群体的表达渗透到大众日常的生活或者行为当中。
记者:大众认识艺术家有什么样的作用?
陈晓峰:大众通过艺术家能够对事物的多样性有一个新的思维和认识,甚至是某种完全不同的体验。艺术可以改变生活的观念,也可以影响到大众日常看问题和表达意见的方式。而通过他们的作品,则可以提高社会新观念的理解以及对自身所处环境和结构关系的反思、批判以及提升、优化。
记者:为何在中国公众的观念中艺术家通常会与怪诞、癫狂、傲慢、孤独之类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陈晓峰:当代艺术是某种极致的体验和表现,在社会现实环境处于这样一种超常规性现实和精神变异的过程中,艺术家经常会通过最反常,最极端的手段来表现他们对环境现实的思考和批判。另外,更重要的是当代艺术最大的特质之一是颠覆以往的审美习惯,可以说是不让中国公众“审美”,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教育是有巨大视觉和心理落差的。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