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书法
自 述
这儿展出我近几年创作的一组新媒体水墨作品,是我在致力水墨画革新的思考和实践进程中的一次实验。
作为一个画家,我长时间来深感惭愧和无奈:境遇所累,想得很多,画得太少。
八十年代末,开始参与推动传统水墨画革新的工作,提出和研究一些课题,也引发了我自身的水墨画实践。每天夜深人静时,用水墨来洗涤心灵上被一天繁杂纷扰的事务蒙罩的尘埃。开始时我把画水墨当作是与自己的对话,珍视为在精神上留给自己的半亩方塘,没有展览和出版。正因如此,作品犹存一丝文人画的气息。九九年联合国总部邀请我作一个关于中国水墨画的演讲,由此促成了〇一年在纽约的《董小明墨荷展》。之后,我几乎坚持每年应邀在国外的美术馆办一个小展览,都是墨荷题材。(就靠这个,让我记得自己是一个画家,始终不能放下画笔。)因为展览了,想得就多了,画渐渐就变化了,也不知是得是失。近年来,我较多思考传统水墨在当今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和拓展其表现域及表现力的问题,开始尝试用一些新的材质、工具和方法做水墨,有些作品的形态离开传统水墨画样式就远了。但是,当有人质疑“你这是画什么”的时候,我能十分清晰地回答:“画传统”。其实我只是试图用今天的观念和方法,理解、阐释传统水墨画的内涵和美,希望它们能在艺术的当代形态中得以传承。
墨荷,是我多年来持续进行的画题。以荷萍入画,表达了历来人们对其寓意的和谐世界的向往;在画荷中出新,则体现了当下人们“和而不同”的文化诉求。
展出的作品分三个单元:前两个单元的作品,曾分别在德国德累斯顿国家画廊、比利时欧罗巴艺术展和韩国首尔、光州的美术馆展出;第三单元的金属装置作品,则是根据展示空间所需而作,也是在媒材和表现方式上的新的尝试,完成这组作品,得益于雕塑家MARK ZHANG的帮助。
期望大家的批评和指点。
董 小 明
墨荷
范景中 严善錞
中国的文人画家一直标榜绘画只是表达自己情操的一种工具,甚至是一种体悟真理的工具,所谓“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宗炳《论画》)。特殊的画家,自有特殊的风格。既然是业余画家,也就 “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激赏“笔简形具”而“出于意表”。董小明的美学思想和价值态度也基本上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这一传统。
董小明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致力于《墨荷》的创作。在中国美术史中,荷花入画可谓久矣。从作为背景的敦煌壁画到作为主体的宋人扇面,荷花的形象日益丰腴充盈。明清之际,文人画大兴,“墨荷”更是独树一帜,从八大、石涛到近世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一脉相传,蔚为大观。董小明有感这一传统在今日的式微,于“墨荷”中重理头绪,另辟蹊径。……然而,他画面的这种布局裁构及向外延伸的视觉张力,又显然受益于西方的现代艺术。因此,较之于前人的“墨荷”,董小明的作品自然有一种鼎新之意。可谓是真正的“新文人画”。 ……在后期文人画的笔墨趣味和宋人的自然意境之间建立一种平衡的风格,唤起我们对古代那些咏荷诗的追忆,对那种与诗学背景相关联的画学传统的重温。
九十年代末,数码的图像技术的成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视野。董小明得风气之先,他通过Photoshop等图像软件,将自己前一时期的纸本“墨荷”作些微处理,通过喷绘,着象于布面,再施之油彩,纹理细密、色泽葱郁,冲淡之中洋溢出绮丽纤秾之趣。诚如晋人傅玄所言:“煌煌芙蕖,从风芬葩。照以皎日,灌以清波。阴结其实,阳发其花。金房绿叶,素株翠柯。”其后,董小明又别出心裁,他将传统水墨画的那种玄深奥妙的精神从其笔墨纸研的物质形态中提取出来,摒弃稿本而直接用Photoshop的“滤镜”(Filter)来处理摄影,时而“模糊”(Blur),时而“涂抹”(Paint),时而“羽化”(Feather),时而“扩散”(Diffuse),“拼贴”(Tiles),水墨的偶发效果与数码的规则变异互相交汇,整个画面扑朔迷离却又温润含蓄,运演出一种高古而又新奇的风格,不愧为东方的数码艺术。
董小明这样在艺术中的处理技术问题与趣味问题,又让我们想起中国的古老传统,尤其是文人画的传统,无须讳言,这种传统鄙视技术,更确切地说是鄙视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艺术。我们在前面就已经提到过“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这些思想可追溯到庄子。……在艺术中,只要把技术运用得当,或者说,我们能完全自如的运用它,而不是被它所控制,那么,我们心灵就完全能达到庄子所说的那种“纯白”状态。…董小明的《墨荷》08、09系列,呈现正的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简洁的形式和空灵的意境,让我们全然忘却了在背后支撑它的那种“数码技术”。
在从传统的“泼墨”向现代的“数码”转换的同时,近年来,董小明的视野也从平面进入了立体,从静态进入到了动态,进行了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试图更全面地来展示“墨荷”或“半亩方塘”的美学内涵。《水墨蚀刻•书法影像》可以说是董小明用现代化的技术建造起来的一个文人的心灵家园,这个家园中的陈设和它的意境把我们带回到了李渔笔下的《闲情偶记》、带回到了沈复笔下的《闲情记趣》。正是这里,董小明丰厚的古典修养借着现代文明的手段,以镜的形式又一次显示出来。…当代的西方的画家试图从传统的图像和现实的场景中为抽象画另辟蹊径,董小明—— 一位当代的中国画家却试图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为书法和水墨画再现生机。
《半亩方塘》的创作蕴含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种种内涵,但最为重要的也许就是它的诗性品格。因为,这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或者说文人艺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可贵之处,也是真正有志于立足于当今国际艺坛的中国艺术家的特立独行之处。诚如今天的哲学家们所说,中国古代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天人合一、比类取象,它不仅体现在《易经》这样的玄学理论中,也体现在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中。…不仅执着于形而上的思考,还时时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诗性关怀。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即文人文化的特点。如上所说,我们的画家也是一样,他们不仅是伟大的画家,也是伟大的诗人,这样的情况,在西方的艺术史中非常罕见。尽管我们今天的中国画家已经渐渐失去了诗人的能力,但他们却依然想这样地去努力,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一种诗的气氛。十多年来,董小明的艺术样形式和处理手法虽然渐次有变,盈科而进,与时俱化,但对于艺术中的这种诗性的追求却始终如一。
墨荷
范迪安
毫无疑问,董小明是一位善于把握艺术语言感染力的画家。这些年来,他以“荷”为主题的一系列作品,与影像结合,与材料相结合,与声音相结合,与空间相结合,与环境相结合,构筑了一种种关于荷的情境。在宣纸、金属、影像等介质上的荷,展现了他娴熟的水墨技巧和高度感性的写意语言,又因通过介质的转换而呈现出新的图像样貌和感觉氛围。在这种综合性的创作中,他调动了光、影、声、像等手法,与水墨写意的语言通融交织,使不同的语言方法形成有机的语言综合体,这是他艺术的最大特色。作为当代著名水墨画家,他在水墨写意上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传统的写意体系有深入的体认,许多年来,他从小写意到大写意,已从传统的写意风格中不断脱胎演进,形成了意象造型的取向。他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了解也是深入的,在写意语言里吸收现代抽象绘画的构成方式,使得自己的作品从经营画面布局入手,在疏密、开合的节奏上新意迭出,意趣盎然,在落笔着墨之际贯注写的逸兴,笔线的品质别出机杼,特别拥有一种以痕迹为特征的笔墨属性。由于他在用笔用墨上保持了专注的追求,又不断在画面大结构上经营探索,作品充满了水墨淋漓的气韵和整体浮现的影象。在某种程度上,他这种以痕迹为主导,以影象为特征的水墨作品已经暗喻和指示了向新媒体延伸的可能性,他从纯粹的水墨写意进入到运用新媒体与水墨相结合的领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语言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
在当代艺术中,有许多画家都希望拓展艺术的表现力,使绘画的艺术语言与其他媒介相结合,形成新的视觉图像。董小明的做法不是简单的叠加和转换,而是调动起新媒介的材质和属性,用以表现自己在水墨写意上积累起来的感觉与经验。在扩展水墨语言表现力的实验上,他比画坛已有的做法都超前,但形成的整体面貌却是有机、充实和完整的。
董小明在水墨综合媒介上的实验,实际上是他长期理性思考水墨艺术当代发展这个课题的结果。他深知作为传统形态水墨艺术的拓展是一个艺术的难题,甚至是一个文化的难题。 许多年来,他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推动水墨实验和艺术研究,探讨传统水墨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他也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持续不懈地拓展水墨艺术的表现域和表现力。他所做的,一是要解决水墨艺术的“主体性”问题。解决的方式不是延续传统,而是更新观念,将水墨带入当代文化语境,使之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形成新的生长点,由此内在地建构水墨艺术新的主体性。 二是要解决水墨艺术的“公共性”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尝试运用综合的材料、综合的手段形成综合的语言,使水墨的世界得以开敞,形成具有“公共性”的空间。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表现的任何方式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灵与情感。董小明在墨荷这一主题上的沉浸,同样是出于自己心灵的需要。他的艺术动机仍然如传统的文人画家,为自己精神世界的自足而画,他从水墨领域拓展的结果是使作品的视觉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水墨写意的内在精神没有变,仍然是文人画写意的意境。在德累斯顿和布鲁塞尔他的作品现场,我感受到了这种意境,也看到了其他文化的观众在感受这种意。
墨荷
墨荷
墨荷
墨荷
墨荷
铁荷(6)
铁荷(7)
铁荷屏之四
铁荷屏之五
【编辑:张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