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资本追逐之下 传统艺术带火了拍卖市场

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作者:林志远 2010-04-01

 

 

 

    在资本市场的追逐之下,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和现代艺术作品呈现了不同的拍卖境遇。

 

  然而,我们期待艺术回归本源,回归自身的价值,摒弃浮华,用真实体现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中国艺术品(秋季)拍卖市场实现拍卖总额156.46亿元人民币,比2008年同期剧增105.26%;全年总成交额达到225.31亿元人民币,同比2008年全年增长11.94%,单季成交首次超过150亿元人民币。

 

  如今,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异常火爆,无论从拍品数量、拍品质量、拍卖价格,还是参与竞拍的收藏家、投资者都有了巨大的量值提升。当然,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盛世收藏”在当今无疑是最佳的应验。

 

  沿岁月足迹看盛世收藏

 

  收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晚期,之后还有仁宣盛世、晚明时期、同治光绪时期。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这几个时期都是物质富足、百姓的文化需求明显上升的阶段。可见“收藏”与“盛世”相关,毕竟,当人们的生活富足的时候,才有时间和金钱来享受精神生活。

 

  马未都在一次演讲的时候谈到,中国历史上有五次“收藏热”。第一次在北宋,是因为专业书籍集中问世;第二次在晚明,是文化非常繁荣的时期;第三次是康乾盛世,长达100年的盛世时期;第四次最为特殊,民不聊生的晚清时期,西方人对中国藏品的大肆搜罗和购买;第五次就是现在。

 

  80年代初期,内地经济处于起步阶段,而台湾、香港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良好,艺术品市场比较热,很多海外画商(即从事书画经营的商家)经常来内地历代名家辈出的地方如杭州、上海等地不断收购名家书画。

 

  90年代初,中国经济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国内拍卖市场也相继出现了专业的拍卖行,如上海的朵云轩、北京的嘉德,每年搞1~2次拍卖,只是当时的价格不高,真正的买家大多是港台画商。

 

  到了2002~2004年间,国内一般的名家作品都同比涨了3~10倍。更有甚者如1983年陆俨少的一幅四尺三开山水作品只卖100元,但到2000年则是5万元(指的是一般性的作品,那些好的是不止的),2004年底涨到了20万元,涨幅高达2000倍。2004年在北京的一场春季拍卖中,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图册》更是拍到了有史以来中国书画作品的最高价格6930万元,这使得陆俨少的其他作品价位在短时期内又大幅增长。

 

  杭州江南书画公司2002年卖出一幅潘天寿的作品《红菊熏风图》,当时卖价是22万元,在2004年杭州的一个拍卖会上,成交价是230万元,才一年多的时间,涨幅就达10倍之多。而在2004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3万亿元。

 

  到了2009年,中国的GDP不仅已然跨入30万亿元关口,具备一定经济实力,且关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收藏家数量也在不断猛增。

 

  据国外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当前中国已经出现一个数目堪称庞大的高收入阶层。这其中,最富裕的500人都拥有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身家,总量则高达270亿美元。而金融资产(不含房地产及收藏品)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人群大约有30万人。

 

  这么多高收入阶层会对艺术品市场形成怎样的影响呢?有资料统计,中国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艺术品的习惯,其中收藏品价值大约平均相当于其全部资产的5%。这意味着整个高收入阶层大约可以支付超过其财产1%的部分投入到艺术品收藏。假设全国个人储蓄总额16万亿元中有50%属于高收入阶层,则意味着每年至少有800亿元资金在理论上可以用于艺术品投资。而从目前艺术品市场吸纳的资金来看,已然在100亿~200亿元之间。由此可见,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传统艺术 稀缺被追捧

 

  当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曾随之萎靡,然而中国画等传统艺术品市场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到了2009年,在全球经济缓慢恢复的背景下,虽然当代艺术品市场依然没有抬头,但受影响最小的中国书画市场却不断出彩,甚至《十八应真图卷》、《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局事帖》、《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4件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成交价,更是迎来了由四大华人开创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之亿元时代。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古书画作品缘何受到市场的追捧?

 

  谈到中国传统古书画市场繁荣的原因时,中国大写意画家、国家一级作曲家刘青先生提到,“中国画首先是要从传统入手,但由于当今的画家要想实现古人的画法、达到的传统工艺很难。现代画家的作品虽有些新颖,然而对比工笔画、写意画,比如清朝形成扬州八怪的写意画,很多技法现在都无法实现。”技术上难以复制,使得古书画以其强烈的“稀缺性”影响着每位竞拍者的关注。

 

  除技术上难以复制之外,当代书画作家还无法实现古书画意境的另一个原因是文化底蕴的缺失。对此,擅长诗、书、画、印、长笛、洞箫、古琴、禅拳之中国“八艺”的名人李燕生先生,对当今拍卖市场中现代作品内涵的缺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古人的作画功力、造诣是现代人无法超越的。如果你去看唐寅的山水、明四家、元四家的书画,你会发现很多古典作品其呈现的是内涵、文化和历史。而现在的很多书画家,即便深谙传统技法,但不懂题字,不会诗词,这与古人先读书、先学历史,再研习笔墨是不同的。”

 

  的确,技法、内涵的缺失是现代作品当中再难复古“中国风”的核心原因,因此就形成了中国传统字画作品价格不断暴涨的现状。

 

  当代艺术 盲从无价值

 

  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空前火爆,这已成为新世纪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一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市场炙手可热,国外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积极地参加中国各种艺术活动,各种画廊、独立策展人、艺术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多层次地丰富着中国艺术市场的架构,日益活跃的各种博物馆、拍卖行、收藏机构市场前景振奋人心。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的当代艺术被日益打上资本的鲜明烙印。

 

  因此,当艺术成为商品,当巨额资本的涌入使得艺术品价格水涨船高的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品就与国际经济发展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目前市场的确很好,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却有些畸形,急功近利是最可怕的想法。”一向喜欢通过画廊方式售卖作品的青年艺术家郭健先生对于当代艺术家趋利的心态深恶痛绝。

 

  中国的当代艺术一直以来处于扭曲和迷茫的境地,当代艺术家曾来德认为,现在多数当代艺术家根本没有搞清楚自己的艺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此迷茫的境地,导致一味追循着西方人的口味,即便是自己的传统艺术,都已经寻不到原本的文化基础,如此发展来的当代艺术丝毫没有基础。

 

  不能否认,在资本的推动下,中国当代艺术确实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但也正是如此,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在资本的泡沫崩溃中,当代艺术的价值也随之灰飞烟灭。

 

  在谈及当代艺术时,上海书画出版社副主编汤哲明认为该领域交易风气最值得质疑,买家投资心理太强。

 

 

  当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对传统思维定势的一种突破,或者说是换位思考,而起于西方的发展已趋普遍,所以大陆当代艺术在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就如同音乐领域里的流行乐,具有强烈的平民性,与时代步调相一致,故其生命力是旺盛的。而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则应是一种并存的关系,而非相互取代的关系,如同流行乐虽然传唱广泛,但却无法取代交响乐一样。

 

  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由于种种原因,处于病态发展之中:在中国新文化的内涵还未得到真正重建之际,所谓的艺术阴谋、经济阴谋可能也同样存在于该领域之中;而投资、投机的逐利心理则是导致目前当代艺术面临调整的重要因素。

 

  据北京某画廊老板王小姐的描述可知,当经济危机开始之后,由于国际市场的低迷,一度造成北京798附近的画家村进入一种人走茶凉的状态。这无疑表明,随着投资、投机的阶段性起伏,尤其是突然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资本紧缺,以及境外资本的大规模撤出,使中国当代艺术遭遇了雪崩式的坍塌。而这时,当代艺术家们就成为了最容易被遗弃的群体,当代艺术作品在拍卖市场也随之贬值。

 

  市场有艺术国界之分

 

  “艺术是有国界的”。石愚先生的看法与众不同,但是在艺术品收藏,或者投资商,这个问题是值得考虑的。如同世界艺术巨匠达·芬奇画作受西方瞩目一样,他在进行每一次画作的时候,都在思考自己所处的文化、社会思潮、当时的技法表现等。1498年,达·芬奇在意大利米兰圣玛丽亚教堂膳食堂创作的著名湿壁画《最后的晚餐》,就曾经因为刻意渲染哀痛气氛、众门徒吃惊的表情以及犹大的惶恐,历经数年的思索、修改才最终完成。而对于不了解西方宗教历史的人,也许只能看到这样一幅壁画的宏伟,却不知其背后的内涵。国外作家的作品尚且如此,中国传统作品更要回到自己的文化土壤当中才能焕发青春。

 

  对应国内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比如人物画,这是中国绘画科目中出现和成熟最早的画种,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距今已经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然而,抛开传统的简笔、泼墨、泼彩、泼水等技法,中国人物画更强调的是主体与客体的高度合一,形与神的高度合一,更重视神、心与物的高度合一,用一种写意精神贯穿人物。因此,画必有意,无意不能成画,有意之画始有生命,无意之画绝无价值。

 

  然而中国画中的“意”之本源又是什么?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要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当时、当世的社会底蕴来理解,作品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而没有对这些文化的了解,又怎么能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真正的内涵和魅力。”石愚先生的看法正反映出中国传统艺术内在的表现。

 

  艺术有国界之分,我们才会看到在拍卖市场上,国外长期无法卖到高价的中国古书画作品,一旦回流至国内市场,很多都身价倍增,这里面有我们经济增长带来的因素,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的文化,还是“自己”最能理解!

 


【编辑:张辉】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