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见证”廖真武作品巡展 北京站首映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0-04-11

“见证”廖真武巡展北京站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正式开幕

 

  2010年4月11日(99艺术网  采编 / 拍摄金程) 今日下午3点由何桂彦学术主持,云翠兰(纽约策展人)策划的“见证”廖真武巡展北京站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开幕。艺术界众多知名艺术人士:秦明(艺术家)、刘虹(艺术家)、马晗(艺术家)、赵能智(艺术家)、李延洲(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高岭(北大博士)、何桂彦(批评家)等前来观展。99艺术网记者带您走进廖真武带来的视觉震撼之中,同时也让我们再次回忆起那时的伤与痛。

 

  《见证》是纪念在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地震中遇难者的挽歌。此系列由40幅作品组成,参展的绘画、雕塑以及纸面作品囊括了震后的骚乱,如诗般的纪念让我们对于这场灾难的深远影响深深反思。从古自今,对艺术家而言,无论是天灾或者人祸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从泰奥多尔·籍里柯《梅杜萨之筏》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及到最近的马克·布莱德的《Mitrha》———对卡特里娜飓风毁坏的描绘——艺术家已证明,一旦无法避免,人类的苦难是一种强有力的创作灵感。

 

  由于本次巡展在北京仅仅一周的时间,所以本次展览仅持续到4月17日。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李小倩开幕致辞

“见证”廖真武巡展北京站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正式开幕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光临今日美术馆,参加“见证”——廖真武个人作品展的开幕式!

 

  廖真武作品中流露出的那种朦胧迷离感,内含着诗般的意境,催人进入一种沉思般的幻想。墨与色彩的痕迹留在精心制作的画布上,体现出他用笔过程的情感和理性,充分显示出他以抽象的手段在画面处理上所具有的能力。透过这些看似井然有序的作品,艺术家在极力强调艺术语言原创性本身的价值,并以一种隐晦的手法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的思考。

 

  在此,我衷心感谢廖真武先生为我们带来的精彩作品,感谢支持此次展览的各个机构,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今日美术馆的关注,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们!祝此次展览圆满成功!谢谢!(李小倩)

 

 

“见证”廖真武巡展的赞助人

“见证”廖真武巡展北京站的纽约策展人: 云翠兰

 

  99艺术网记者现场采访学术主持何桂彦

 

  99艺术网:何老师您好,历史画,写实画、记实性绘画一直是中国自苏联意识形态影响以来的传统,你认为廖老师的绘画跟传统有什么联系吗?

 

  何桂彦:这次在今日美术馆展览的作品,实际上是可以从他大的现实主义框架当中来理解的。因为那两张大的作品是他对地震的一个直接的叙述,我们看那个叙述方式就是一种宏大叙事。像《凝固的记忆》,也是从地震研发出来的一个创作的延续。从总体的创作思路上,他应该是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下,这是一个思路。另外,我想强调的是:廖真武是四川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当中也有一种无形当中延续着四川从七十年代末从伤痕到乡土以来的这种现实主义的思考方式,尽管这一批作品跟早期四川的现实主义在题材上是有区别,但是内在的关注点,以及对现实的敏感,表达通过作品对生命,对生存状态的一种思考,这个是可以跟四川的创作传统联系在一起。

 

  99艺术网:您认为廖老师是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视觉来传达这种历史感?

 

  何桂彦:最初,我想他是通过现在的这几批作品试图去再现,另外就是一种象征,包括他有三个羊的这一段。还有就是隐喻,通过作品当中那种悲剧性的系统来营造或者说来表示对人生的一种思考,我觉得有现实、象征,更有隐喻的层面。

 

  99艺术网:廖老师的这些作品跟灾难发生时的一些摄影作品同样能给观者一种震撼的感觉,你认为他跟这些摄影作品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除了表现手法不一样之外?

 

  何桂彦:我觉得可能就是这个摄影作品从视觉的角度讲,更真实。也能给我们传递出一种视觉的震撼。但是作为艺术家去表现的时候,他跟照片的一个区别是什么呢?他会对材料进行一个选择,有一个筛选。那么在筛选,在对具体的场景,以及对画面氛围的营造上面就是一个个人的视角。就是艺术作品,廖真武的作品和摄影作品的区别就是这个作品当中,他沉淀着一个个人的视角,一个个人对灾难的一个思考。我觉得这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区别。

 

  99艺术网:本次展览艺术家除了想给观者心灵上的一个震撼之外,您觉得他还有其它想表达的吗?

 

  何桂彦:我觉得这批作品对汶川地震的反应只是这批作品创作最初的动机,但是从后来创作的发展来看,艺术家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地震本身,他是把他通过地震,通过灾难,苦难的思考,把他放到一个更大的对人生命的一个存在的思考。地震只是一个点,在这个点的过程当中,随着创作的深入,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就是从一个具体的事件,开始转向对人生的一个反思,到后来对个体的一种内在伤痕的思考。所以就从一个具体的事件逐渐升华,我是觉得他有三个阶段,就是在作品当中有一个内在的线索。

 

  99艺术网:谢谢!
 

 艺术家:廖真武

 艺术家:廖真武在现场与赞助人交谈

 

 艺术家:秦明、 廖真武

 

 

艺术家:刘芯涛(左)、 廖真武(中)、赵能智(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延洲前来观展

 

 

艺术家:陈亮杰夫妇(左)、廖真武(中)、刘虹(右)

 

 

艺术家廖真武与赞助人的合影

 

 

 

中央美院的学生与艺术家廖真武、李延洲老师的合影

 

艺术家廖真武携夫人与友人的合影照

 

 

 

 

 

 

 

 凝 玻璃钢着色 170X170 2008-2010
 

 

凝(局部) 玻璃钢着色 170X170 2008-2010 

 

 

抢滩人世 布面丙烯 500 x 1200cm  2008-2010
  

 

三洋之痛 布面丙烯 500 x 1200cm 2008-2010
  

 

凝固的记忆4  布面丙烯 200 x 150cm  2008
 

凝固的记忆1(局部)  布面丙烯 200 x 150cm  2008
 

 

凝固的记忆3 布面丙烯 200 x 150cm  2008
 

 凝固的记忆6  布面丙烯 200 x 150cm 2008
 

 

 

 面孔1 布面丙烯 100 x 100cm 2009
 

 

面孔2 布面丙烯  100 x 100cm  2009
 

 三洋之痛 素描  36X77cm   2008年 

 

 抢滩人世 素描1 36X77cm   2008年 

 

 

水彩3 水彩,纸   29.7 x 42cm  2008 
 

 水彩7  水彩,纸 29.7 x 42cm 2008 

 水彩1 水彩,纸 29.7 x 42cm 2008
 
 

 

 无题 28.5X42cm  2008年

 凝 手稿  28.5X42cm  2008年

 无题    激光冲印     25X42cm  2008年

 

 无题    激光冲印     25X42cm  2008年

 

 

 

 这是一个记录廖真武绘画过程的纪录片

 


【编辑:金程】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