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刘鼎的“对谈”:在“丛林”里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0-04-14

刘鼎的“对谈”

 

 

  刘鼎最新的创作方向以对谈的方向“寄居”与展览之中,在展览的现场与展览的组织者、艺术家或批评家进行非公开的对谈;对谈的组织方式、实施和内容又是自主的,它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家自我组织的方式,通过这种“简便的”、“灵活的”、“低成本的”、“不依赖于听众的”、“没有表演性的”对话进行思想的碰撞和生产,它的创作是出于对思考的信念。这件作品不以“物品”的形式出现,而以“思考”“想法”的形式出现和伴随在展览之中。

 

  “对谈”不对外开放,这场讨论不是为了讨论而发起的讨论,它所相信和尊重的是有针对性的、小范围的、深入的、诚实的、不加修饰的、有价值的交流、激发和思考,而不依托于广泛层面的传播途径。它与这个展览、与展览所希望呈现和讨论的艺术生态是相关的,它首先参与了展览,也不否认它所依存的生态,它所希望推动的是一种对于态度和批判性的精神的珍视。这个系列对谈也是一种“自我组织”的形式,虽然它发生在一个展览的语境之中,但是它的组织形式和具体的内容具备了自主和独立的性质。

 

  对谈的内容以展览开始,并延伸至创作、思考和现实等方面的问题。它不是一次随意的交流,对谈的框架在谈话开始之前已经有所设定,根据对谈对象的工作和与该展览的相关性来进行设计。它也不是一次开幕式的偶遇,对谈对象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根据希望讨论的课题的内容和方向进行选择。它不是为功利层面的人际交往或联络感情而设计的;它也不是为了进行一次“貌似”讨论而进行的讨论。它是建立在创作和思考之上的交往。它不停留在一种希望能够深入交流的愿望。它不针对人,它不是普及教育,它非常具体,非常在场,非常不表演,也非常真诚。它提问,它倾听,它质疑,它不强加,它不攻击,它尊重,它接受,它分享。

 

 


  艺术家:刘鼎
  作品题目:在“丛林”里
  时间:2010年3月6号至5月16号之间
  材料:在“丛林”展览期间(2010年3月6号至5月16号之间)不定期的围绕“丛林”展览所引发出的关于策展、参展、创作、作品的身份的问题与该项目的策展人、艺术家和批评家等展开对谈;对谈的录像记录、凳子、书架、站台中国的公共图书馆、油漆

 

  第一次对谈
  时间:2010年3月13日下午4点至6点
  地点:站台中国B空间
  参与者:刘鼎、陈海涛、孙宁、荷心、卢迎华(主持)、碧月(旁听)
  这是刘鼎与“丛林“展组织者之间的一次对谈。这个对谈是刘鼎参加该展览的作品“在 ‘丛林’里”的一部分。“在‘丛林’里”是一个非公开的系列对谈,是刘鼎分别与展览组织者、部分参展艺术家和其他批评家所展开的讨论。对谈也是刘鼎最新开展的一个创作方向。
  这次对谈不是一个采访,不是由艺术家向策展人进行提问;这也不是一场正反方的辩论。这是一场互相激发和深入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个对谈,形成一个对于展览、创作以及策展人、艺术家、批评家等创作者所共同面临的语境和生态的认识。

 

  第二次对谈
  时间:2010年4月4日下午2点至4点
  地点:站台中国B空间
  参与者:刘鼎(艺术家)、鄢醒(艺术家)、卢迎华(主持)
  这是刘鼎与艺术家鄢醒之间的一次非公开的对谈。这个对谈是刘鼎参加该展览的作品“在 ‘丛林’里”的一部分。“在‘丛林’里”是一个非公开的系列对谈,是刘鼎分别与展览组织者、部分参展艺术家和其他批评家所展开的讨论。对谈也是刘鼎最新开展的一个创作方向。
  这次对谈不是一个采访,不是由一个艺术家向另一个艺术家进行提问;这也不是一场正反方的辩论。这是一场互相激发、碰撞和深入交流的机会,希望借助“丛林”展的契机和平台来讨论我们作为创作者和参与者对于我们自己的工作,我们所共同面临的语境和生态的一些认识。
  在此之前,刘鼎和鄢醒从未见过面或有过交流,但刘鼎对这个年轻和独立的艺术家的创作和他所参与组织的“公司”计划有所了解。在这里,“独立”不是一种身份,是一种思想的特质。

 

  在对谈之中:
  他们交流了对“丛林”展的看法
  他们分析了他们彼此对“丛林”展形成所有的看法的原因
  对于艺术的认识
  怎样看待艺术创作与艺术家的关系
  艺术家的身份和工作
  “非实体性”和“不物化”的创作
  政治与现实对于创作的影响
  对于艺术史的看法和态度
  与欧洲美国艺术创作的关系
  对于艺术领域中权力和网络暴力的看法
  对于艺术领域中道德感缺失的看法
  对于独立性的看法
  自己创作的相关性
  乐趣的来源
  
 

 


【编辑:袁霆轩】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