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是瑞士三大名城巴塞尔、日内瓦和苏黎世的共同元素。上海世博会期间,三城联合展馆将以“水”为主题,除了让参观者更好地亲近水之外,还将展出来自瑞士的最先进的水资源保护技术。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有两幢建筑分别代表瑞士人对于建筑的两种审美:位于世博园区C区的瑞士国家馆,外观炫目而内部陈设则充满田园色彩;相比之下,在浦西园区内代表巴塞尔、日内瓦以及苏黎世三大瑞士名城参展的最佳实践区(以下简称三城联合展馆),则凸显出一种清新简洁之美。整幢建筑采用蓝、白二色,中间有一个约为240平米左右的水池,底部铺设着天然的沙砾石,水池倒映着整个展馆,让人如同进入了一个波光粼粼的水中世界。设计师颇有幽默感,他在馆内的主要通道上装置了四个踩踏式按钮,任意踏下其中的一个,一道喷泉就会从通道的一头射入另一头,形成一道水门。
不过,千万不要过于沉迷脚下的这些小小的机关,否则你可能错失瑞士名城的其他水景:水池上方,一圈360度的电影屏幕将不间断地滚动播放创作团队一天之内分别从巴塞尔、日内瓦、苏黎世拍摄下来的水畔城市风景,配合着潺潺流动的水声,让人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水”,正是这个展馆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来自瑞士的三个主要城市,巴塞尔、日内瓦和苏黎世决定联合参展。在提出展馆设计理念之初,三个城市对于这次的展示各有不同想法,苏黎世人希望推广自己的城市交通体系;巴塞尔更倾向以城市水景作为重点;日内瓦则希望推广先进的工业水处理系统,多次协商之下,三方终于想到了一个能够集中体现三大城市共同特征的元素,那就是他们都拥有一个代表各自城市的湖泊:位于瑞士西北部的巴塞尔临近莱茵河,偎依在阿尔卑斯山与汝拉山间的日内瓦则位于日内瓦湖的西南端,而苏黎世则坐拥苏黎世湖。
“水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就是瑞士城市的最佳代言。”三城联合展馆设计师克里斯·斯托夫涅格(ChristianStauffenegger)向我们解释说:“许多瑞士城市都依湖而建,加上瑞士自然条件优渥,拥有全世界最洁净的水资源,当地人的生活与水亦有一种天然互动,湖是每个人寻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定义了瑞士人的生活方式”。
假期里生出的奇思妙想
1982年毕业于瑞士巴塞尔设计学院的克里斯于上世纪90年代与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卢迪·斯特兹(Ruedi Stutz)在瑞士巴塞尔一起设立了他们的设计工作室Stauffenegger + Stutz Visual Design HFG。这家设计工作室从事的专业领域广泛,从平面设计至展览以及公共建筑领域。
在公共建筑领域方面,克里斯更倾向于将周围原有的自然、人文特色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去。其中,在2004年夏天完成的瑞士国家广场是他的代表作品。这个位于伯尔尼的广场由一座叫作联邦大厦的建筑及其门前的停车场改建而成。克里斯对这个广场进行了充满奇趣的构思,他将联邦大厦假想成一座纪念碑,在整个广场上装置了26个喷泉,代表26个瑞士州。这些喷泉眼会不定时地喷射出泉水,让躲避不及的路人又爱又恨。伯尔尼广场上的这个喷泉装置与联合展馆中的踏板喷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城联合展馆是克里斯和他的工作团队在参与本次世博的第二个竞标工程。他们之前曾参与了瑞士国家馆的设计方案竞标,却以第二名的成绩错失机会。相对于国家馆冗长的竞标过程(编注,瑞士国家馆总代表乌利·希克博士曾参加过设计方案的甄选工作,他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国家馆的竞标工作前后进行了1年时间),三城联合展馆的竞标过程则紧凑得多。克里斯还记得他是在2009年的圣诞节前两周刚刚开始构思这个展馆的设计,而竞标的截止日期是圣诞节后第二周。
为了更好地整理自己的设计思路,他选择在设计方案竞标的冲刺阶段前往阿尔卑斯山度假。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顶,他看到大批来自中国的游客,“与欧洲人不同,他们不滑雪,他们喜欢在各个景点留影”,克里斯突然心生灵感,“我发觉中国人都非常喜欢被包围在景色之中,那为什么不索性在我们的场馆里设计一个360度环绕式的立体影院呢?”
他将自己的展馆外观设计从原本的方形改为圆形,并用一个高达3.6米的屏幕覆盖了整个展馆的圆形墙壁,14台高端放映器在圆形屏幕上呈现出来自巴塞尔、日内瓦、苏黎世三城的美丽湖畔水景。
在中式古典建筑中找到知音
“古代的中国人是最出色的建筑师,他们善于通过建筑表达对于皇权、宗教、阴阳之术的解说”,刚刚自北京参观归来,克里斯对紫禁城无比推崇,认为那是兼具美学和功能性建筑典范,充满对称之美。对于他来说,在紫禁城每一处转角,每一笔雕刻都在讲述当时社会的独特故事,而他则完全沉浸在故事中久久不能自拔。克里斯仿佛在这些古典建筑中找到了知音:“虽然完全无法与紫禁城相比,但我们在设计中同样注重利用建筑本身以及整体规划营造参观氛围。”
三城联合展馆采用开放式的设计,一条主通道贯穿整个场馆,这条通道的走向设计完全经过精密的计算,“走在上面的人会很自然地随着步伐,转移身体位置以及视觉方向,能毫不费力,甚至是不自觉地完整看完所有影片”,克里斯表示,这样设计的另一层寓意是暗示瑞士城市里先进流畅的公共交通道路系统。
此外,在他的设计下,这个看似简单圆形展馆其实充满着符号学玄机:圆形的主场馆象征水,蜿蜒曲折的主通道是三角形的,象征着现代都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与冲突;方形的大厅则象征着土地,“这与中国的天圆地方说竟有如此众多的相同之处”,他兴奋地指出。而他又选择白色为建筑的主色调,很有一点万众归一的意思:到最后一切归于最初的纯净状态。
最佳水资源解决方案
瑞士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湖泊的迷恋完全可以从这次瑞士城市展馆循环播放的影片中得到体现。克里斯更愿意管它叫做“纪录片”。他带领一个工作团队,分赴巴塞尔、日内瓦、苏黎世三地,各花费一天的时间在湖畔架起摄像器材捕捉当天发生在三大湖畔的点点滴滴。为了达到360度的效果,他们的器材经过精心的设计,每过固定的时间,器材就会依照圆周运动的方式移动固定的度数,“就好像瑞士钟表一样的精准运作”,克里斯说。
最后所有素材被编辑成总长达到8分钟的影片,其中每个城市出演两分半钟,介绍当地人的湖畔生活。在他镜头的记录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湖中玩帆船、帆板或者游泳;大腹便便的男人在岸边晒太阳;小孩在堤岸边喂天鹅;离岸不远的一处人工小岛上正在举行微型音乐会,乐音顺风而来……由于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瑞士湖泊的美全世界皆知,“那里湖水并不总是一种颜色,随着时间、光线的不同会荡漾出宝石般的色泽”,另一方面,普通瑞士人闲暇时,也都喜欢到湖畔消磨时间,无论是办公还是置业人们都选择以临湖的房产为首要选择,“我们位于巴塞尔的办公室就在离湖步行不到几分钟的地方”,克里斯说。
听克里斯的阐述,很难想象,从前瑞士的湖泊也同样面临着污染的问题。以克里斯生活的巴塞尔为例,在上世纪中期流经当地的莱茵河受到生活废水、高毒性废弃物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严重,“那时候要想在河中游泳简直是发疯”,克里斯说。
1957年,瑞士通过了第一部《水保护法案》,巴塞尔人也开始逐渐了解到对于自然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开设在河畔不远处的化工、制药等高污染企业终止了生产型工作,转而加强了研究,开发与管理领域的工作。此后,包括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等组织的建立逐渐加强了巴塞尔与周边城市对于水资源管理的合作。目前,该市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为居民提供的饮用水在欧洲独一无二:通过过滤系统,采用80厘米厚的石英砂过滤器悬浮沉积物(编注:为了使天然过滤器尽可能长时间发挥功能,该系统定期倒灌空气和水,冲刷精细石英砂中的任何杂质);此外,莱茵河河水在抽入城市水库之前还会绕到河边森林,在土壤中进行生物进化,以便获得高质量的饮用水。这些对水资源保护的先进理念和技术都将在瑞士三城联展馆中得以体现。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