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博献礼:废品中诞生凤凰
阅读提示:
4月10日,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海归派艺术家徐冰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凤凰》从今日美术馆被运送至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大厅。《凤凰》全部由建筑废料拼接而成,共两只。一只长28米,一只长27米;宽均约8米,每只重约6吨。《凤凰》的含义是多重性的,既有艺术本身的成就、同时也演绎环保的主题,它的另一层意义在于阐释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任何事情,哪怕是一件小小的艺术品的完成,也可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凤凰》背后的故事古老又新鲜,它涉及艺术、资本、艺术家、资本家之间的种种纠葛,又呈现出中国现实和中国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凤凰》:原始积累、辉煌背后的劳动价值以及物质与精神
《凤凰》是一件被“订购”的公共艺术品。2008年1月,台湾某集团请徐冰为香港某地产商正在北京兴建的财富大厦做一件作品。财富大厦的建筑工地上,高楼的现代化气势与工人原始、简陋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形成了强烈反差,施工现场随处堆放的建筑废料激发了徐冰的灵感。徐冰意识到当代中国快速成长背后其实隐含着的一个复杂命题:原始积累、辉煌背后的劳动价值,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于是他把建造这些现代大厦的废料取来当材料做了两只“凤凰”,反讽、荒诞却又合理地表达一种“异质同构”的艺术理念。
谈到“凤凰”,徐冰说,原设想做一只“仙鹤”的,但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仙鹤虽然有长生、优雅等含义,也可以引申出驾鹤西归、羽化升仙等意思,不能充分表达供需双方的意图。而改为“凤凰”则非常合适,凤凰既有优美、富贵的含义,同时也是美好的德性的象征,可以很好地阐释一个传统的文化内涵。《凤凰》本计划于2008年4月开工,6月份挂入财富大厦的大堂。但遭遇了中国股市、楼市下跌等事件,此后奥运会期间曾一度停工,还有世界经济危机,所以直至最近作品才完成,前后历时两年。
中国艺术,需要突破也在突破
《凤凰》不同于徐冰以往的作品,他自己说,这是一次艺术的突破,这个突破是回到中国才实现的。徐冰在几年前接受中央美院的邀请,结束了18年的游美生活归国。他说,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中的种种“养料”启发了他的视角,激发了他的灵感的。
著名建筑师刘家琨对《凤凰》的艺术性有极高评价,他说:“我想它也许是四两拨千斤的、精美的、空灵的、温和的。但实际上,它是又烂又炫,又土又high的,有种五彩斑斓的凶狠。它带给人一种强烈的思考,它使人联想到一种时代的涌动、骚动和能量。创作者把握住了某种时代的脉搏。”
与安迪沃霍尔合作的摄影师克里斯多佛·马可斯认为这个作品“只能在中国出现,它的态度完全是中国人的。”
《凤凰》,并非简单的凤凰
日前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的研讨会上,刘家琨和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等文化界人士均对《凤凰》有所评议。
一般的说法是,《凤凰》讨论了中国历史及现实伤痕与美好梦想的关系,同时也深切关注环保主题。徐冰自己进一步解释为:上帝用泥土创造了我们,物质是有神性的。凤凰通过每一片翎羽散发着神性,这神性通过无数人之手传递。这两只凤凰,浑身本已伤痕累累,它们却用最低廉的材料把自己打扮得显得非常的华丽。两只凤凰呈现出自尊,但又凶猛、强悍,让人们思考劳动、发展与财富积累的深层关系。或者每一个在现场正视它们的人,会在它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刘家琨认为,这个作品的好处在于,不要你非得接受它的逻辑和游戏规则才能顺着去读懂,“凤凰”的传奇性给予了《凤凰》巨大的阐释空间。著名评论家李陀甚至认为,《凤凰》是“进入21世纪资本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最具突破力’的佳作。”
贾樟柯认为,说艺术不与资本发生关系,在当今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做电影,无论如何你要找投资。“你需要投资来制作、来阐述你的观点。”《凤凰》的文献展,使人再次思考资本和艺术的关系。资本和艺术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它是很漫长很复杂的过程。对于艺术家和艺术来说,资本可能是个洪水猛兽,但是又必须去交手,与它“合谋”。
贾樟柯把资本和艺术的“合谋”过程概括为三个问题:从定制到毁约到重新寻找资本。他说,作为一个当代的艺术家,不仅仅是创作的问题,所有与资本有关的关节都需要面对。如徐冰在这个过程中就碰到了奥运会北京工地停工,创作材料断货,也遇上了世博会要去展出等等。而最初他的构思要做仙鹤,资方觉得不利,这面对的是传统习惯甚至风水的问题……
贾樟柯认为,徐冰的《凤凰》和创作过程,带给人们一个思考:艺术品不能仅从简单的文化批评立场出发,左的或者右的,反对全球化的接受全球化的。而是:在资本这样活跃的今天,改变和影响着所有的人,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是不是应该去和它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去了解社会关系社会链条背后普通人是怎样的。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