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何翔宇墙美术馆上演“可乐计划”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0-04-20

  主 办:墙美术馆

  赞 助:中国当代艺术基金

  策展人: 高名潞

  特约批评:何桂彦、胡赳赳

  艺术家: 何翔宇

  展览地点:墙美术馆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4号CCTV新址南侧(原中央工艺美院内)

  展览时间:2010年5月8日—5月31日

  开幕式:2010年5月8日下午3:00

 

  继“无何有之乡”计划之后,青年艺术家何翔宇于2010年5月8日在墙美术馆推出他新的个展——“可乐计划”。

 

  作为公共空间的美术馆,我们在选择艺术家做个展的时候越来越审慎。我们不会把个展定位于推介性质,而是个案研究性质。个案研究项目是墙美术馆的展览品牌,通过对艺术家个体、群体、现象以及历史的研究性展示。达到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对问题的重新界定,对理念的引导性再现,对学术的完整性诠释。

 

  在何翔宇眼中,“可乐”首先是一种日常物,是具有物理性的,但是,之所以要对它进行“解读”,就在于物理性的可乐本身就隐藏着独特的文化消费观念。换言之,当我们在消费可口可乐的时候,其实也在无形中接受了美国的消费文化观念。

 

  从一开始,《可乐计划》似乎就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但是,艺术家并不是要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美国文化的拒斥,或者是表达对文化上遭遇后殖民的不满,相反,其真正的意旨在于,讨论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无力抵制西方的文化入侵。当然,《可乐计划》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艺术家所秉承的文化批判立场,更重要的是,何翔宇找到了可乐作为物理和文化观念的结合点,并用当代艺术中的装置形态将其表现出来。其中,“煮可乐”成为了作品意义生效的关键环节,因为“煮”的过程最终呈现出可乐在身体与文化两个层面上带来的伤害。事实上,站在几吨可乐的残渣面前,观众的感受不仅仅是视觉上更是心理上。毫无疑问,这些残渣会给人带来一种触目惊心的感受,同时,它们对人的身体也是有害的,甚至是有毒的。于是,一个新的问题凸现出来,既然可乐对人的身体有害,为什么人们还乐于饮用呢?显然,饮用可乐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习惯问题,而是涉及到了个体内在的文化消费理念。比如,对于大部分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可乐已经不是一种饮料,而是美国消费文化的表征,它是快餐的、时尚的、国际化的。人们会忽略过量的饮用可乐会给身体带来伤害的原因就在于,强大的、以消费文化为核心的各种话语已经建立在可乐之上了。这些话语不但具有“快餐的、时尚的、国际化”的内涵,而且还构筑起相对自律的视角表征系统。

 

  如果说可乐的残渣仍没有脱离可乐自身的物理形态,那么本次个展中的另外两件作品《可乐金刚经》和《玉骨》就旨在言说西方消费文化是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侵蚀的。表面看,艺术家用可乐来书写金刚经,画具有传统形式意味的中国画,只是在媒介层面所做的一种简单转换。但实际上,这种转换非常的巧妙,正是通过这一转换的过程,艺术家实现了对消费文化所涉及的深层文化入侵这一事实的批判。

 

  与其说《可乐计划》展示的是一些具体的物,毋宁说展示的是艺术家的整个创作观念,其中,既包含着艺术家独特的文化批判意识,也承载着对艺术本体问题所展开的思考。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