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海派艺术大师刘海粟精品将亮拍北京匡时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0-04-21

        刘海粟作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海派艺术大师,其对艺术的忠诚、执著、不懈探索的精神,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一如他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创新精神,他的艺术也突出地表现在勇开风气之先、独绝流俗、超越寻常的品格上。一直以来,刘海粟画作备受市场青睐,呈现出真品人气旺、伪作亦纷呈的局面,令初进入者难免莫衷一是。此次匡时春拍中,一批由其家属提供的刘海粟先生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油画和国画佳作,将以其不可置疑的真实品质满足海内外收藏家。

 

  其中,创作于1935年的油画作品《花港观鱼》尤为精彩,其时,值刘海粟先生两度游历欧洲归来,风华正茂。欧洲印象派画风对刘海粟影响巨大,印象派大师的神韵在《花港观鱼》中亦被表达得出神入化。刘海粟美术馆研究部主任沈虎先生撰文写到:“该作品大胆运用红绿对比色,画面热烈而欢快,充满激情的笔触,肯定与自信地将红鲤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戏游神态描摹得入木三分,虽然没有具体刻画鲤鱼的眼、嘴、鱼纹等细部,却能感觉到鲤鱼的生命存在,栩栩如生。”《花港观鱼》距今已有75年历史,与另一幅刘海粟捐赠刘海粟美术馆的《鱼戏》在题材上相同,画法笔触上也相同,在色彩的运用感觉上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花港观鱼》为竖幅,《鱼戏》为横幅,画中还多一个塔的基座,且《花港观鱼》画面构图更加紧凑,疏密有序,层次分明,色彩更加深邃。据刘海粟先生的子女回忆,这幅《花港观鱼》作品,他们自小见于家中,由此可见这是一件刘海粟先生自己珍爱的作品。

 

  刘海粟对于黄山的热爱一向在其笔墨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多以黄山为题材,此次上拍的书画作品《黄山散花坞》同为1935年作品,背后附有1958年的出版签条。此画气势磅礴,墨色幻化万千,可谓“墨气淋漓幛犹湿”、“笔所未到气已吞”。 松柏的苍翠与遒劲在点线的勾勒挥洒间孑立于雾鸾山回,晕染的深浅墨色将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在图卷中纷呈直现,观者随即被淹没于澎湃的造化奇景中。手法上以“骨法用笔”的中锋线条构建骨骼,用墨或彩泼洒晕染以助韵,气势夺人。黄山云海的奇幻变化给了刘海粟艺术的灵感,

 

  从1918年初次跋涉到1988年第十次登临,跨度达70年之久,几乎包括了刘海粟一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他曾深情地说:“我爱黄山,它变之又变,一天变几十次,无穷的变化……我每次来,每次都有新的认识,有画不完的画。”刘海粟的创造精神与黄山的自然风貌相契合,二者的“不息变动”创造了无限的新黄山。

 

  除了直抒胸臆的写意大作,精勾细绘的工笔花鸟也同样让人着迷。作于1972年的《平安富贵》一图色彩浓烈却不失高雅之风,前景中斑斓的锦鸡神态自若,仰望青空,背羽三色分别由靛蓝、赭石、桃红组合而成,与身后的红花蓝叶相应成趣,尾羽线条极见功力,浓浅渐变自然得体,加之胸口一团火红的细密羽毛将整只锦鸡描绘得活现倍至。脚下的岩石勾线坚定,繁中见细,棱角分明,大面积的色彩配合背景的雅色处理在华丽富相之感中又加入了一丝轻灵与泊然。

 

  创作于1982年的《清到叶俱香》附有刘海粟妻子夏伊乔的题签,运用了刘海粟先生晚年偏爱的泼彩法,用色厚重浓烈,与张大千“清透”风格的泼彩法比较,尤显浑厚凝重,具有油画的意味但不失中国画的气派与精神。此图可谓彩与墨的精妙结合,在色彩的运用上大胆而别出一格,荷叶先以墨色泼洒,继用粉绿渗透,质感十足,莲花则用色淡雅,以粉黄晕染并与之点洒朱红花蕊,喜气中不失高雅之风,实为代表性的佳作。刘海粟晚年的泼彩画可以说代表了他一生艺术探索的成果,以国学为基,以西画为媒,以生活为源,以书法为骨,创造出了具有“大气、逸气”风貌卓异、不同凡响的中国画的时代新作。

 

  邵大箴先生曾经对刘海粟的画作评价到:“他的中国画有三大特点:一是传统的功底深。他对文人画传统有所钻研,有很强的书法入画的能力,能自由地用重墨抒发自己的感情;二是注意写生和观察自然,能够不断从自然中吸取创作的灵感;三是融合西画表现方法,以适应现代人视觉和心理上的审美需求,适应现代环境的装饰需求。他的作品既有整体的大效果,又有局部和细节的美,经得住远看,也经得起近看,他的画风自成一体,有强烈、鲜明的个性。”此次刘海粟作品专场,因来源可考,且包含其各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而尤为引人关注,对于喜爱其艺术风格的藏家及爱好者是一次绝佳的鉴藏机会。

 


【编辑:张辉】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