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珍-奥普顿,士兵,Birkholz,伊拉克353天,阿富汗205天
苏珍·奥普顿(Suzanne Opton)2008年完成的摄影作品《士兵》(Soldier)被制作成巨幅广告牌,竖立于美国六个州的高速公路旁,受到媒体的广泛新闻报道,并引起一场关于艺术和美国军事形象的争论。《士兵》发人深省的大幅彩色肖像照片触发战争感受,促使观众于难得的近距离,定睛关注那些在伊拉克战争中为国家服务的男人和妇女形象,从而调整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深层印象。
犹如一场人类一个人与一个人之间的无声对话,苏珍·奥普顿以独特的影像方式,超越政治范畴展现出士兵在战争中的个人状态。她就其影像做解释:“我想看看在军装和暴力之外身为单独个人的士兵们。”2006年在纽约州美国陆军基地Fort Drum军营的一个临时工作室里,苏珍·奥普顿拍摄下那些最近刚从伊拉克和阿富汗回家的士兵形象,女摄影家大胆而细致地采用了一个非常反传统的观念思路,她回避掉通常人物拍摄所必要的与对象交流沟通的言语环节,只是缄默地用4X5照相机拍摄下格式同一的系列照片。这些作品采用一律的构图模式:每个士兵头部倒向一侧面对相机,她在画面上排除所有其它背景,仅截取主体的大特写头像。她在现场与被拍照对象皆静默以待,严厉强劲的白光照射下的士兵面容,似乎在领受某种神明的暗示,这正是苏珍·奥普顿所期待捕捉的士兵们记忆沉思的表情瞬间。每个肖像一律在《士兵》标题之后标注同样信息:该士兵的姓氏和在战地的天数。例如代表作之《士兵》:Birkholz,伊拉克353天,阿富汗205天。
最初看到这些发人深省的照片形态,观众们首先就会想到人是多么地脆弱而被动。苏珍·奥普顿照片上那些士兵似乎睡着了甚至死亡了。虽然摄影构图排除了军装制服、奖章和枪支等所有军事元素,那些被特写剥离下来的非常年轻的惊恐过后的麻木面相之真实形象,却反而更其深刻地切入了战争的文化语境。此令人心灵震颤之系列作品所创建的美学意涵,在于艺术家非凡地把极端暴力内容的题材事物,经由创意手法最终将其调控得镇定而平静。这些画面上的士兵头像经其艺术表达之手,挑战性地转换了他们的暴力身份,或者将他们遣返回平民的状态。究竟苏珍·奥普顿的艺术创作是意味着对士兵的援助,还是对军事暴力行为表示强烈的批判,则由观众来自行判断。
苏珍·奥普顿自道:“我们全部感受的最重要时刻就是当我们强烈感到自己还活着,这是我们将永远记住的时刻,无论那时节是麻木或恐惧。毕竟,我们为什么会不珍重我们的记忆呢?在摄制这些士兵肖像的时候,我实在是想注视一下那些见识过难以遗忘事物的人们的面孔。”
由于《士兵》摄影作品的卓越影响力,国际摄影领域极高荣誉之古根海姆摄影奖金(John Simon Guggenheim Fellowship)2009年颁发给了苏珍·奥普顿。“光作”影像机构(Light Work's)主办的巡回展览已在美国推展开来,著名摄影评论家薇姬·戈德堡特别到场就“战争摄影历史背景下的苏珍·奥普顿肖像照”做演讲。在纽约州展览期间,《士兵》图像跃上690号州际公路沿线和城镇的广告牌,这些巨幅海报的标题只有一词:一名士兵。苏珍·奥普顿对此殊荣感到惊奇:“当照片被印制得如此巨大,他们看起来就象倒下的雕像头。”
苏珍·奥普顿任教于纽约的库珀联盟和国际摄影中心(ICP)讲授摄影,她以富有想象力的人物肖像方法和对不寻常题材的视角处理而闻名。由其关注的主题如:心脏病发作幸存者、就业问题、美国外交事物、奥巴马竞选总统和生活深受战争影响的人,可见她是标准意义的社会纪实类摄影家。苏珍·奥普顿是纽约艺术基金会奖(the New York Foundation for the Arts)和2009年古根海姆摄影奖金(2009 John Simon Guggenheim Fellowship)获得者。她的摄影作品被布鲁克林博物馆(Brooklyn Museum),克利夫兰博物馆(Cleveland Museum)、休斯敦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和美国国会图书馆(The Library of Congress)等机构永久收藏。
苏珍·奥普顿著名的《士兵》系列照片已在世界范围造成影响,继以多元语义的标题诸如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博物馆的《耻痕》(Stigmata)、卢森堡的《刺骨岁月》(The Bitter Years)、德国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的《黑暗面》(Darkside)等在国际间陆续展出。2009年9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将以《生灵涂炭》为题目,在中国首展苏珍·奥普顿的《士兵》系列作品。
苏珍-奥普顿,士兵,Birkholz,伊拉克353天,阿富汗205天
【编辑:袁霆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