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从艺术家的眼中通往罗马

来源:《东方早报》 2010-05-06

  早在公元前1世纪,“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已广为流传。在罗马城建城2674年后的今天,意大利人带着他们永恒的城市主题——“罗马的广场”来到了上海当代艺术馆。“我们想知道,这一次能不能通过艺术家的眼睛,从上海通往罗马。”总策展人阿其列·伯尼托·奥利瓦在展览开幕式上不无风趣地说。据了解,此次展览通过40余件摄影、雕塑和现场装置,展现了来自意大利的20位雕塑家和20位摄影师眼中的罗马各个广场。这些广场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市中心的、也有郊区的,像一条时光隧道般连接起罗马200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

 

  为了真实呈现罗马的广场,每一件作为背景的摄影作品前都放置了一件当代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使其和广场原有的建筑形成古今对比。如在摄影作品《花市广场》前放置着《陶瓷彩色糖片》。据策展人介绍,节日期间,很多当地人会在罗马的广场上相互抛掷彩色纸片以制造节日里欢快的气氛。这些不同形状的彩色陶瓷糖片想要表达的就是这种广场上的欢愉;而《米涅瓦广场》这件摄影作品则是用两条弹力线将摄影中的城堡窗口与现实展厅地面相连接,从而使静止的广场产生一种“运动”的感觉;在《石头广场》的摄影前,放置着由塑料、蜡和铝色喷漆做成的两件雕塑作品,分别通过花生、大吊车等健康向上的物件和药丸等阴暗堕落的物件展现出艺术家眼里退去政治意义之后生活气息浓郁的广场上的真实面貌。

 

  “广场中有喷池、有雕塑,也有十分丰富的日常生活。”奥利瓦把罗马的广场比作路间的博物馆,认为广场是公共艺术很好的展示空间。“每个人看城市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而从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城市是五彩缤纷的。1960年代起,我们就开始把广场作为当代艺术向世人宣传。通过艺术家把他们自己的灵感融入广场的照片中,从而近距离展示出过去与今天巨大的反差。”奥利瓦将这种展示称为“反乌托邦”。在他看来,“乌托邦”所代表的是一个理想中的城市,与日常现实的悲剧性格格不入。但此次的展览则是通过实体展现过去,既可以让人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看到的广场活力,也保留了广场中无法升华和美化的真实场景。

 

  《圣彼得广场》、《少女喷泉广场》、《马太广场》……当我们透过放置于这些摄影作品前的当代雕塑再去审视这些广场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越过广场本身的巴洛克风格抑或是新理性主义风格,看到了一个当代艺术视野下的罗马。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