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旺盛的艺术能量 中国&比利时:当代艺术同行

来源:新华网 2010-05-11

  近年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引发了人们无限的好奇与关注。然而,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大众来说,仍然充满了神秘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国艺术家并没有十分频繁地与西方进行深入的跨文化交流。为了跨越这种障碍,近日,由中国美术馆、比利时布鲁塞尔美术中心联合主办的“事物状态——中比当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在这里,人们将看到当代艺术与文化传统、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当代社会条件下的艺术生产方式。

 

  旺盛的艺术能量

 

  一个是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一个是精致小巧的比利时,两种视角的碰撞让中国美术馆内的作品更加引人注目。

 

  据了解,此次展览聚集了来自中国和比利时的50 位艺术家的作品,享誉国际画坛的比利时艺术家吕克·杜曼斯(Luc Tuymans)和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参加了展览的策划。他们在中国和比利时的当代艺术作品中反复甄选出精品。其选择标准看似迥异,却总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在复杂的全球化文化条件下,中国当代艺术正在寻找和建构自身的文化取向,通过跨文化的交流,有助于让世界认识中国艺术,也有益于中国艺术界将思考投入到学术建设之中。这个展览不是着眼于潮流和时尚,而是注重艺术家置身于现实的个性感受;不是着眼于从概念和符号出发的创作手法,而是注重艺术家在艺术方法论上的长期实践。”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评价这个展览时说道。

 

  其实,“事物状态”展览也是对在2007年“中比文化之春”的《中比绘画500年》交流展的学术性延续,体现出中比两国在学术和文化交流上的友好和进步。展览主要探讨几个学术问题:如当代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对应关系。展览中的中方作品主要反映艺术家如何面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变化,而比方作品则反映艺术与变化较缓慢的、更脱离其历史的欧洲社会的关联。还有,两国艺术家的作品将折射出两种文化的艺术图像和可视性彰显。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这些艺术探索有两个背景: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原有的文化特征正在被逐渐淡化;另一方面,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虚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则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构建起来。我们可以借此审视蓬勃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以及正在亚洲逐渐丧失主导地位的西方艺术将在未来扮演何种角色。之前已经有多次大型展览对艺术世界的态势变化进行了讨论,而此次展览则巧妙地将这种讨论延伸到未来。

 

  中西方艺术对话

 

  “事物状态——中比当代艺术展”将中比双方作品相互照应,为观众提供了比较、观察与欣赏的展览面貌。

 

  展览中,《吃完了再说》无疑是全场最吸引人的作品了。这是一幅10米的油画,是刘小东在罗马完成的一件作品,他仿照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选用13个西方人物形象,增加了现代人生活轻松愉快的内涵。另外,还有中国艺术家隋建国的《倾斜的桃花源》,他利用青花瓷做出真实尺寸的导弹与机关枪雕塑,瓷的传统、柔美及脆弱,与枪弹的刚硬形成强烈对比,视觉效果惊人。

 

  策展人介绍:“此次展览的目的在于让大众了解中西艺术潮流的相似之处、不同之处以及各自的独到之处。而参展的这些艺术品在比利时展出之后又与中国观众见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展览体现出中比艺术在创作上的相同性与差异性,这种展览策划的方式和视角在展览策划史上是相当独特的。更有意味的是,由此可观察在欧洲中部的一个小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大国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别。此外,展览还将反映当代艺术作为文化产业和经济的组成部分的创作方式。展览将探讨艺术与市场的关系,艺术市场在西方与中国的文化功能中业已成为一个重要元素,由此将从不同方面研究艺术品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市场中传播。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