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格林伯格在中国”2010格丰当代艺术论坛在深成功举办

来源:当代艺术网 2010-05-12

 

  第六届文博会「深圳22艺术区」分会场之“格林伯格在中国 2010格丰当代艺术论坛”于2010年5月9日9:00-18:30在万悦国际酒店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深圳格丰艺术机构主办,深圳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艺术网共同协办。

 

 

  此次论坛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鲁明军,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向兵及四川美术学院教师何桂彦策划,并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世界美术》主编易英主持,出席论坛的学者有浙江大学教授沈语冰,清华大学副教授,艺术史论系副主任张敢,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旭光,艺术批评家,策展人高岭,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周功华,独立策展人,批评家王南溟,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王春辰, 四川美术学院教师何桂彦,《艺术时代》执行主编杜曦云,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南方油画》主编吴扬波,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博士胡斌,中国艺术批评家网执行主编郑荔,深圳美术馆收藏研究部研究员覃京侠。

 

  自上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蒙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及其理论进入中国以来,迄今已近二十余年。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易英、沈语冰等学者的大力译介之下,格林伯格及其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几乎贯穿了中国当代艺术及批评的内在进路。由此将围绕两个议题展开:1、格林伯格与西方当代艺术;2、格林伯格与中国当代艺术。

易英

 

  易英在上半场就抽象艺术的理论死亡做了基调演讲,勾画了格林伯格前卫艺术的理论,形式主义批判艺术的理论,并从大众文化、社会经济的角度来还原当时格林伯格前卫艺术产生更加广阔的一个时代背景。并提到了抽象艺术中当时最重要的理论代表人物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蒙德里安。易英认为格林伯格是一个正好处在历史关键的转折点的人物,与他相遇的是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通常定位为现代主义的危机,现代主义的视觉危机就是它面临着大众文化的挑战,一个是来自于乡村的低俗的、工人的、移民的、贫困的、青年的一种文化;另外一种是来自于凯恩斯主义的消费文化,但是格林伯格对两者都没有区别。所以从最早的前卫艺术开始,可以假定为前卫艺术是学院艺术的危机,而且它诱发的动机就在于新的视觉形态的发展。格林伯格在晚年的时候,说他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是过于激进;第二个没有想到大众文化会发展到如此强大的程度。

 

沈语冰

 

  沈语冰在论坛中就格林伯格的学术价值的做了两个方面的分析,一个是他的批评实践,另一个是他的批评理论和美学观。他认为格林伯格是个经验主义者,我们在对格林伯格学术成果的评价应该充分估计他的大量批评实践的成就,而不只是只盯着他的几篇理论文章,这样容易对格林伯格的研究造成一些误区。并对格林伯格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进行了有趣例证,比如我说张三早上起来刷牙、洗脸、吃饭,第二天起来他又是刷牙,洗脸,这不是叙事,比如说张三早上起来他离家出走,这是叙事,叙事是有选择性的,所以格林伯格的经验主义是叙事,这是一个经验主义的东西。

 

  高岭就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观及其对美国现代艺术的影响进行了主题演讲,他认为我们应该就格林伯格他个人及他作为艺术批评家的身份,它会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实践当中产生什么样的地位和意义进行一个研究,而这一方面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批评理论的建构, 还有就是是取决于我们的批评实践本身;再有就是取决于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对艺术的观念和语言变革开放和接受的程度。

 

  张敢就格林伯格的思想来源和观点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格林伯格的意义,除了在形式美学上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一种真诚的态度和责任感。

 

  在自由讨论中何桂彦认为格林伯格所建构的现代主义的体系是以康德的自我批判作为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他认为艺术只要有自我批判精神的话,艺术的现代主义绘画就会沿着这种方式从马奈、波洛克一直延续下去,直到一张空白的画布也会成为一张作品。

 

  王南溟通过自己的作品《字球组合》分析与格林伯格之间的关系,及80年代关于格林伯格我们在思考什么?他认为格林伯格一生有两件事情:前30年做了抽象表现主义;后30年骂波谱艺术。对于已世的格林伯格,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他留给我们的思考,我们如何让他活起来,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最后策划人鲁明军、何桂彦做了论坛总结发言,从这个讨论会的意义来讲,对格林伯格的讨论最终还是要回到中国的引进,今天的讨论会给我们给我们一些启示:第一个就是从批评家和创作去讲,格林伯格各个时期都是不一样的,与中国的批评家艺术创作的联系,以及对中国批评自律性的建设,从格林伯格的个案中我们启示性的作用。另一个就是还原了格林伯格的复杂性,开启了很多的视野,生成了很多问题,代表了我们新的开始。

 

  格丰艺术机构艺术总监黄泷向各与会学者致以闭幕词,希望通过这个论坛,让我们更加关注格林伯格对批评界带来的历史意义,及其该理论对未来艺术创作的影响和演变,而我们也应更加关注中国当下艺术的核心价值取向,及中国未来十年新的美学价值取向。

 

  此次论坛将为我们对中国抽像艺术进行价值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献参考,接下来主办方格丰艺术机构将对此次论坛文集进行出版,这将是对格林伯格的研究作出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贡献档案。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