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办展览,我们就很苦恼:没有新东西。”作为全省惟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已经文物“断流”20多年了。
四川博物院典藏部主任谢志成说,长期的文物断流开始越发严重地影响博物院功能的发挥。如今,他们在断流的河流中寻找着甘露。
中国博物馆馆藏的源在哪里?如何让公众在不断变换的展品中得到知识、休闲、愉悦?这是全国绝大部分博物馆都困惑的问题。
馆藏现状
文物断流
四川博物院的藏品在全国排在前10位,有26万余件文物,其中1400多件一级文物,4000多件二级文物,10万件以上的三级以下文物。但26万件并非都适合陈列展览,“有的是资料性的,研究性的文物,有的是重复件。”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说,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的来源主要包括4种方式,即历史上的移交、考古发掘、财政资金征集和社会捐赠。
考古发掘?机构分家切断来源
“1982年前,考古方面移交给博物院(以前叫四川博物馆)的文物很多,但随着考古与博物院的‘分家’,博物院的文物便开始断流。”四川博物院典藏部主任谢志成说, “购买征集、捐赠的都极少。”博物院院长盛建武也认为,考古发掘本是中国博物馆馆藏品来源的重要渠道,但全国绝大部分博物馆和考古机构分离的地方,都切断了这一来源。“这里既有文博系统内不同单位的利益,又有区域利益。海关、法院罚没的文物,四川博物院也没有接收过。”
此外,地方对文物的争夺也愈演愈烈。一些县市将出土文物视为当地财产,不愿移交博物馆。谢志成说,他们曾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省内收集到一批珍贵文物运到成都,但最后却因种种原因被“遣返”县上。
在博物院看来,一些地方没有好的文物保管条件,实际上会造成文物的损坏。
财政资金?费用有限不好监控
利用财政每年划拨的资金征集文物是另一个主要渠道。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拍卖市场兴起,一件文物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对于博物院来说,极其有限的“征集费”简直是杯水车薪。
谢志成介绍,2005年以前,博物院每年大约能获得两三万元的文物征集费。但是和重要文物价格比起来,征集费远远不够,博物院根本不敢用。2005年以后每年大约有8万元征集费,也征集不了什么东西。“有的年份征集一两件文物,有的年份一件都没有。”院长盛建武也说,目前财政给的资金,主要用于博物院免费开放的基本运行,包括水电气、制作资料、办展览、人员培训、社教工作等。
对于民间博物馆到文物市场淘宝贝的做法,“我们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没有发票不符合财务手续,对经济上违纪违规也不好监控,所以一般没去淘。”谢志成说。
“在私人铺子里可以买到一些好东西,但可能有人会告你买贵了。”在盛建武看来,用财政资金征集文物,国内博物馆都谨小慎微,这里面有观念和制度的问题。“这方面需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
参加拍卖?文物无法保证真假
四川博物院也几乎从来不参加文物拍卖会。盛建武其实是艺术品拍卖的专家。但作为博物院院长,他不敢到拍卖市场征集文物。“买一件东西就惹祸。拍卖市场不保证拍卖品的真假。现在的文物、艺术品仿假、造价、假交易情况,是行内众所皆知的。如果去拍,有人会问:博物馆有没有参与操作?作为院长,我不敢。”
不过,四川博物院还是出过手。“我们反复论证,集体决策,实在是不愿意眼睁睁看着那批文物流散,最后挤出自有资金,从四川省文物总店征集了10多件文物,主要是书画、瓷器、青铜器。其中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海碗,人都可以坐进去洗澡,堪称天下第一碗,碗口都破了,25万元,如果是完好的可能得几百万元。买文物总店的,还是国家单位的。买私人的,买到便宜了都说不起走,捡漏都不敢捡。”但即便是这样,还是引起了个别职工的不满。
除了害怕担责,制度也成为员工不愿费力征集文物的因素。“征集文物不列入考评,很多人都没有动力,多做无益。”一名博物院职工向记者吐露。
社会捐赠?现在没有形成氛围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著名收藏家程恩嵘向四川博物院捐赠了一件张大千的花卉扇面《萱草》,为上世纪30年代后期作品。程恩嵘过手的张大千作品有300多件。他说,因为自己童年在成都生活,对张大千和成都都有情结,所以将张大千的真迹捐给四川博物院收藏。为此,程恩嵘受到了盛建武的“隆重接待”。
“程恩嵘捐张大千的画,非常难得。”典藏部主任谢志成说,前几年,四川博物院一件捐赠都没有收到,去年新任馆长盛建武调来主事,利用在四川省文物总店的人脉关系,才动员了一些藏家和文物总店捐赠。而上世纪80年代,原中纪委副书记李一氓捐了几十件珍品,有砚台、瓷器、紫砂壶等。李一氓是彭州人,也是一位收藏家。据说,他将收藏的文物捐出来,是“出于家乡情结”。
对于社会捐赠的屈指可数,盛建武认为是因为现在还没有形成基本氛围。“公众或社会团体还没有形成这种意识———把向国家的博物馆捐赠文物作为文物的最终归宿。”他说,文物艺术品对个人有鉴赏、投资价值,特别是文化艺术品市场方兴未艾时,这种投资收藏行为就更有利益驱使。“要收藏者把值得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捐给博物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办到。”
馆藏之惑
源在哪?
如何解决四川博物院文物“断流”,相关人士纷纷表示积极主动去淘扩大收藏眼界
四川博物院的问题也是全国绝大部分博物馆困惑的问题。如今,四川博物院也在寻求破局之法———为什么发达国家大型博物馆的藏品源源不断?有一些渠道是否适合我国?如果有适合的地方,又该怎样启动、倡导?对此,相关人士众说纷纭。
樊建川:还是要到民间去淘
中国民间博物馆的代表人物、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认为,前几十年,国立博物馆垄断收藏文物,现在却几乎都遇到文物断流的问题。除了体制机制等原因,博物馆自身的积极性也有问题。建川博物馆收到的捐赠也少,文物来源主要靠买。“我们每年增加50万~100万件文物,从不间断。拍卖市场的东西的确贵,一两百万元的经费可能只能买一两件东西。还是要到民间去淘,只要买得好,买得巧,就能淘到好东西。”
“5·12”地震后,樊建川带着人冒着余震去灾区收集了5万件物品,拉了几十卡车,并没花多少钱。在此带动下,不少救援部队也将文物捐给建川博物馆。“然而,四川博物院有更多的人,征集了多少东西呢?”樊建川反问。
对此,四川博物院典藏部主任谢志成也深感遗憾:“汶川大地震的物品,绝对值得博物院收藏。三五百年后,文物价值就会愈加显现出来了。但是地震后将近一个月,四川博物院才到灾区征集了很少的物品。”
专家:主动找线索征集文物
四川省博物院一位退休研究员认为,四川博物院应该立足本地,面向全川征集流散的文物,建特色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可以在全省搞文物调查,在此过程中征集文物。征集重点放在本省的民俗文物、民族文物、传世文物等。“樊建川有一点值得四川博物院学习,关注社会重大事件,关注重要的人,不能坐在办公室等,要下工夫,深入社会,主动寻找线索去征集文物。”
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马继贤看来,现在文物来源渠道比较少,对个人捐献应该有一定奖励。四川博物院一方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文物来源,需要从政府的角度,广泛地征集社会各方面意见来考虑。像上海博物馆文物征集的主动性很强,有广泛的国内外的关系支持,也有财力支持。
文物局:扩大收藏眼界和范围
四川省文物局博物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费上,国家应该多些支持。博物院自身也要扩大收藏的眼界和范围。比如,近现代的东西,民俗的,生产生活用品,工业遗产,现代艺术品。不局限于历史文物,收藏难度要小一些。像成都博物馆收藏的皮影、水陆画,都是很成功的收藏,把一个类别的东西征集得比较全面,在全国形成某一方面文物的展示中心。
该负责人说,吸引社会捐赠很重要,比如通过博物馆之友的形式,让很多人来关心博物馆的发展,像上海博物馆就广泛地联络社会贤达,有的给他们捐赠文物,有的给他们捐钱。
另外,在省内文物归属没有变的情况下,四川博物院可以向地方、考古机构借用文物。通过文物交流、联合办展等形式,丰富展品。
他山之石:集中力量办大型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宣传策划部主任李江涛介绍,发达国家是集中力量办大型博物馆。除了私人博物馆,国立博物馆一般都是大型的、综合的。罗马斗兽场并没有修一个博物馆,除了其标准遗址,藏品都集中到意大利历史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去了。
大英博物馆有自己的考古队。政府没有让考古专业机构单独存在,因为这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大学可以有经过认定的考古队。文物拍卖,是由代表政府的法人机构拍回来移交给博物馆。英国各大协会会成制度性地将藏品按年代划分交给博物馆收藏。政府每年有数百亿英镑的文物采购资金。类似于我国国资委的机构,每年可以在全球投资股票、债券、石油、期货、艺术品等,投资到好的艺术品后可移交给大型博物馆。
在西方,公众捐赠已形成氛围。很多公众长期参与博物馆的知识讲座、文物保护活动,乐意捐文物。财团、法人也给博物馆捐赠。英国女王也爱买文物捐给博物馆。
征集
希望各界支持
四川博物院面向社会征集文物
今起,四川博物院面向社会征集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文物,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物品,具有相当艺术价值的艺术品、手工艺品等。四川博物院典藏部主任谢志成表示:“我们是公众的博物院,以文物展示为服务手段,基础是文物征集和研究保护,希望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
他说,为了吸引捐赠,博物院要给捐赠人回报,文物要尽量展示出来,争取出画册,予以挖掘、宣传,不让文物睡在库房里。博物院也要充满活力,捐给有吸引力、亲和力的博物馆,捐赠者才会引以为荣。四川博物院会给捐赠者发收藏证书,作为一种荣誉。
【编辑:袁霆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