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介于1980年代与1990年代之间的这一批年轻艺术家,晚于集体时代至上的长辈人所承载那个时代的职责,也并非与“90后”那般无所顾忌的宣泄和张弛。这种中间状态反而更加难以用几句简单的概述性语言去描述和阐释。在成长的岁月轨迹中,舶来的流行文化不断刷新着我们这一代艺术家的视觉世界;同样,一种对于经验和记忆的顾及却也无法完全将我们抽离出教育与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在本次川美“开放的六月”毕业展中,这一股新兴力量观察周遭、体验生活、感悟经历的记忆融合在精彩多样的作品中,不能单纯的说是成熟或者稚嫩,这些情感来源于他们真真切切的人生旅途,也为我们这一代人感知和观看生活提供了更为宽泛的视野。
2010年6月8日,一年一度的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展“开放的六月”隆重亮相该校大学城新校区。展览全面展出了四川美术学院2010届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毕业创作与设计,其品类涵盖了架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艺术、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此次展览系该校自教学主体搬迁至大学城新校区以来首次全方位的展示,虽说展厅系刚刚兴建完毕的造型艺术教学楼,略显稚嫩,但究其整体而言,超过6000件各类作品的展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举办与推广、以及开幕当日各路媒体的广泛报道,同样造就了一场空前的西南“艺术盛宴”,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纵观近几年的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毕业创作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展览均或多或少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新生力量初次啼声的“秀场”。自2005年起,笔者便开始关注全国各大美院的毕业展,在2008年末的经济危机到来之前,毕业展的现场俨然成为了艺术爱好者、艺术品藏家以及艺术业者、画廊家交流和沟通的一处新的平台。在前几年艺术市场异常火爆的阶段,艺术业者开始慢慢走出798、莫干山路的专业画廊空间,将专业的视角和艺术投资的意识直接带入了校园,在国内形成了相对完整意义上的从学院艺术教育过渡到艺术品市场化的流程。虽然这样的状况被业者和评论家褒贬不一,也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艺术品市场的相对低迷而开始慢慢降温,但终究为艺术领域发掘新人、延续关注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背景支撑。尤其以架上艺术创作著称的四川美术学院,近几年培养出了诸多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引人瞩目的年轻艺术家,不论其风格、观念、创作媒介的相似与差异,我们依然可以以小见大地见证到中国年轻艺术家的成长与变迁。
2010年川美毕业展“开放的六月”所亮相的艺术创作,作为观众我们可以看到前几年普遍流行于川美的“卡通一代”走向更为多元的发展趋势。作品中更多地展现出19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年轻艺术家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漫步于展区,形式多样的作品表现形式同样吸引了各路人马的驻足观望。其中,毕业于川美油画系本科2010届的年轻艺术家张宇飞的系列作品《春天》引起了观众与艺术业者的强烈关注。系列作品中分别被命名为《春天-他转过头来向少年微笑》、《春天-永远处于追求完成的状态》,艺术家采用了西方现代艺术中一种被称为是diptych(双联画)的形式,将观念摄影与绘画组合在一起,绽放的花卉、人类牙齿的放大特写、被安装在建筑角落的摄像头以及丛生的植物都成为了艺术家选取的生活场景与片段。摄影和绘画,作为人类观察与记录客观世界周遭的方式,不但可以逼真地记录,同样可以寄托某种观念和情感。在观看作品的同时,细心的观众注意到了艺术家提供的3D墨镜,在特殊视觉效果的映衬下,画面将表现出更为丰富的层次感与空间感,这从另一个角度上也提出了我们观看世间万物的多维度视角。而这些观看对象的组合,更多地体现了艺术家的个人情节与思想阐述,通过画面和摄影,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可以让更多观者在静谧无声中感悟到艺术家独特的思维空间与情感世界。
近几年,由于观念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发展,在学院艺术教学中也被或多或少的提及,更有美术学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系科进行系统的教学和研究。在本次“开放的六月”展览中,我们不难发现许许多多的影像作品。其中,川美油画系2010届本科生、年轻艺术家陶辉的影像作品《蒙古症》,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异域气质与神秘的精神气息,引人注意。在艺术家整个的创作和拍摄流程中,扮演者并不完全明晰自己角色的整体性,包括对白、场景设定等等,更多的具有即兴表演的成分。和我们惯常思维中的影像作品不同,即兴达到的效果就是真实生活化。在艺术家的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少数民族情节,这或许与我们广泛的汉族生活情节相比,多了一份陌生和难以言喻。影片中接连不断呈现的一个异装的少数民族男子,他的行为举止看似具有一定的情节性,而场景设置的切换却又给观众带来了模棱两可的想象空间与探讨余地。作为主角,异装的男子穿梭在现代社会中荒芜的边际,那些视角中的场景已经无法让我们联想到钢筋水泥的森林与人潮涌动的城市,这种环境现代性的缺失造就了人物以及行为主体的备受关注,作为内心深处的情感缩影,艺术家的影像将人物的行为更加纯粹化,模拟了亦虚亦实的生活境界。这种独特的体验,让更多在现代社会中籍由经历和生活的琐碎而疲惫不堪的人们,一种返璞归真的精神提升。
前几年开始火爆异常的川美“卡通一代”,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形成了一股风潮,持续至今并开拓出“动漫美学”等学术与观念的探讨,诞生了熊宇、陈可、高瑀、郝朗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中青年艺术家。这其中有褒扬、也有贬低,在评论家的观点阐述中,作为艺术爱好者能够感知到不论是乐观或者极端的评价,“卡通一代”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视。今年的川美毕业展“开放的六月”中,虽然作品的题材涉及到更多的领域,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卡通题材的影响力与卡通风格的艺术作品。年轻艺术家、油画系2010届本科毕业生金浩钒的系列作品占据了一整面墙的展示空间,大小不一的画幅构成了错落有致的搭配和层次。作为1980年代末期出生的艺术家,可以说卡通这一主题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成长岁月,题材能够达到共鸣,但也为作品的呈现提供了广泛的背景支撑,以至于在当下瞬息万变的视觉更替中,卡通这一主题似乎对观看者来说,产生了一种审美的疲惫期。同样,这种疲惫也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顾忌。艺术家金浩钒却依然坚持了这种表现手法,“我使用这种创作手法是因为擅长,在创作中处于一种很自然的状态。”艺术家这样陈述自己的作品创作动机,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天真的状态以及我们难以觅集到的时光记忆,些许的惊喜不断从大大小小的绘画中流露出来,在不经意间引发了同时代生活的人们对共同岁月的纪念。对于前辈卡通风格艺术家风格与图像的影响与制约,金浩钒同样认为这些因素在进行本次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带来过一定的枷锁,在自我意念、情感与视觉经验的综合平衡下,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艺术家富有独特个性与风格的作品。与绘画同时展出的,还有艺术家精心制作的动画剪辑,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介于1980年代与1990年代之间的这一批年轻艺术家,晚于集体时代至上的长辈人所承载那个时代的职责,也并非与“90后”那般无所顾忌的宣泄和张弛。这种中间状态反而更加难以用几句简单的概述性语言去描述和阐释。在成长的岁月轨迹中,舶来的流行文化不断刷新着我们这一代艺术家的视觉世界;同样,一种对于经验和记忆的顾及却也无法完全将我们抽离出教育与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在本次川美“开放的六月”毕业展中,这一股新兴力量观察周遭、体验生活、感悟经历的记忆融合在精彩多样的作品中,不能单纯的说是成熟或者稚嫩,这些情感来源于他们真真切切的人生旅途,也为我们这一代人感知和观看生活提供了更为宽泛的视野。
(作者于千,供职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市场部,担任艺术编辑与艺术推广工作;并兼任《艺术当代》杂志北京地区撰稿人。)
【编辑: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