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我对绘画有一种品质上的追求”——赵晓东访谈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 2010-06-24

时间:2010年5月9日上午
地点:重庆沙坪坝赵晓东工作室
谈话人:管郁达、赵晓东
 

<<<赵晓东个人主页

 

  赵晓东的工作室位于重庆沙坪坝的一座山上,周围全是菜地。远处可见一座观音庙和据说是抗战时期陶行知他们办学的一座房子和博物馆。这样的景观在重庆很常见了。我跟艺术家气喘吁吁地爬上他那间工作室时正好是中午,天气热得要命,我们边看画边聊天,谈话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的。

 

  管郁达(以下简称“管” ):这个观音庙有多长时间了?

  赵晓东(以下简称“赵” ):不记得啦,很长了吧。

 

  管:你这个地方风水太好了。

  赵:还行吧。这边是抗战博物馆的两栋老房子。我以前的这些作品画的是摩托,在草纸上画的,是做创作时候的小稿子。草纸有一种土土的感觉,和油画颜色的那种矿石的感觉结合起来很有意思。这一组是《年猪》,这组是《春运》。

 

  管:从题材上看,你的作品和重庆有很深的渊源。

  赵:对,很深。

 

  管:昨天我们说到李占洋的雕塑,他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带点社会学、人类学景观的描述方式。因为他是东北人,他到重庆后在视觉上有一种很震撼的东西,一下就爆炸了。你在重庆这么多年,你是怎么考虑这些问题的?

  赵:我最初画一些卖完菜很快乐地回家的农民形象,有些宗教意味的仪式感。那些是最早的了。去年八、九月份以后我就觉得不应该再画单独的,某一个人的形象,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处在那种英雄主义的时代了,应该尽量走一种平民化的图式。

 

  管:对,像这些画,还有这件雕塑,我的感觉还是有一些宗教性的图式在里面。

  赵:对。

 

  管:这些人物的姿势让我想起,比如说像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绘画中的亚当、夏娃等等。

  赵:那是最早的一张画,参加了上海青年美展。这幅画里面是有一种宗教感的隐喻,后来的创作慢慢地从这种隐喻中摆脱出来,重庆社会生活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变化很大,有一些让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我看了一本书,叫《百年中国》,全部都是图片,很多年以后,一些人翻起来都不知道里面这些东西是怎么一回事了。比如说春运,以后就越来越不会那么拥挤了,当时各种各样的人都在排队,实际上是一种移民、大迁徙。我想把这组作品全部摆在一个墙壁上,不像高小华以前画的那种,而是一种观念现实主义的,用一些观念的来反映我对现状的认识,我想尽量画一些我想表达的东西。

 

  管:其实画这样题材的人也不少,像你说的高小华是比较早的,他的叙事是那种宏大的,带有英雄主义情结的。而且他是知识分子的眼光,他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来看底层的,我感觉还是有一种优越感,就是知识分子的精英心态。你的东西呢,我觉得是想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去拉近对象的距离。

  赵:一直以来很多朋友都叫我换一个工作室,因为这里比黄桷坪少了一些艺术圈里面的东西。我住的这边都是那些农民工,早上7、8点就去打工了,晚上才回来,然后吃点肉,夹块猪耳朵之类的,很有意思。

 

  管:像这种景观,我们当然不能说是重庆特有的,但它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特点,这样的画法会不会成为一种社会学图像的东西呢?

  赵:原来有一段时间我也想朝这方面走一下,就是人文关怀之类的,但后来就不想了,可能单看一张会有些那种感觉,但我想把一张延续成一组,就像一部纪录片的方式,或者说是记录片段的方式来展现一个艺术家的思维过程。我自己也在拍图片,雕塑我也在做,就是流浪狗,回锅肉那些作品,现在还不成熟。我就想尽量把那里面的东西挖掘得更全面。我现在还打算画一组《底层人的游戏》。

 

  管:我觉得你画的《年猪》这一组比较有意思,我觉得你把日常生活仪式化了。

  赵:对,就是这种感觉。

 

  管:我觉得就是应该避免知识分子那种比较矫情的眼光,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之类的。

  赵:这是《摩托车》那组作品。

 

  管:你还有一组作品,就是我在蓝顶美术馆看到的,就是推车,拉东西的那组。

  赵:对,那组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也住在我的旁边,拉垃圾、拉水果的,拉来来去,我就想画出他们每天不同的状态,虽然可能就是那几个人,可都是很熟的了。

 

  管:这组作品是直接画在草纸上?

  赵:对。

 

  管:油画还是丙烯?

  赵:油画。

 

  管:你画在纸上是出于什么考虑?

  赵:开始是想画一些小草图。其实我有一种学院情结,就是像浙江美院那种玩物的笔墨,还有17世纪欧洲荷兰的小油画,非常讲究用笔。中国现在很少有能这样坐下来冷冷静静画画的人。

 

  管:对,很多都是在玩一种空洞的观念,或者只是靠一种肤浅的社会学图式来画画。

  赵:我本身在学校教了很多年的书,还是想把学院主义的一些作画方式教下去,我觉得画那种小幅油画也同样能够反映艺术家的思想。

 

  管:像荷兰小画派的东西,就是对日常生活的描绘,比如说一些室内家居生活,还有街景,画得真的是很好。我们现在说画大画,很多都是很宏大的主题,把画画得越来越大。你把这些小画叫小品,就是雕虫小技的意思,其实不应该这么看。

  赵:我画的《年猪》这一组,我觉得全部放在一起还是会有一种视觉震撼力的。

 

  管:对,肯定会有。

  赵:我觉得现在图式化的东西太多了,当然这样画也不是不可以,可以取悦于观众嘛。我觉得怎样让自己呈现出一种真实的状态来,这个很重要。

 

  管:我觉得这个图式很有意思,你把纸裱在油画布上,本身具有了很丰富的元素,这个装裱的方式本身也就构成了一个语言的要素,恰好加强了你对所谓的“小品”在品质上的追求。

  赵:对,这是一种品质的体现,看似漫不经心,其实不然。前段时间我看齐白石的展览,他的小画很有意思,所以说大师往往体现在这些小细节上面。我对画画有着一种很细致的追求,包括制作上的追求,我觉得现在一些艺术家,甚至一些美院的老师都放弃了这种品质上的追求,而是去做一些附庸市场的东西。这太可惜了。

  (录音文字整理:尹敏)

 

【编辑:小红】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