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王苑:《周韶华全集》简介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0-06-29

有怎样的时代背景,便会衍生出怎样的时代问题,折射在各领域的文化情境与那些鲜活的生命中。

 

周韶华先生便是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思想解放的时代,中国画领域中时代前沿问题的敏锐感知者与勇于提出者。他用直观的生命体验与艺术探索追问时代问题的解答。他秉着极强的文化方位感与时代责任感并始终保持着关照世界文化和全人类文化的视野,对中国画所处历史坐标的过去与未来 、其面临文化困境的出路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艰难探索与革新。周韶华的艺术探索与革新远超越了个人风格变化的范畴,而是具有整个艺术史背景的意义,其大大开拓了水墨画发展的新方向,在东方绘画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同时他提出的 “抱一论”“横向移植论”隔代遗传论”等百余万字的理论思考,填补了中国现代国画理论的空白,启迪了一批又一批胸怀理想、肩负责任、勤于探索的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挑战者。以上奠定了周韶华先生在中国绘画史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周韶华全集》便是周韶华先生数十年来追问时代与历史,追问生命与艺术,追问人类文化与社会种种解答的大融合。这些是周老先生的“精神财富”(周韶华语)亦是对当代国画界关于中国画革新问题的巨大贡献。

 

《全集》打破了以往以编年顺序为线索的叙述顺序,以文化专题为线索,分『两河寻源』、『山河记行』、『江山神韵』、『梦溯仰韶』、『乡土风采』、『神游星空』、『呼唤大美』及『百家评论』八个专题,全面、系统的呈现周韶华先生数十年来的绘画艺术探索成果、艺术理论思考,以及学术界对其作品多视角的解读与评论。

 

八卷《周韶华全集》的卷首语,皆由周韶华先生亲笔所著,是与8卷专论并行的另一主线。以下为对卷首语的简介:

 

第1卷 《两河寻源》简介

 

从中国画的全球化与传统的碰撞中引发出来“寻源追根”命题,既是不可回避的艺术问题,也是历史性的机遇。作者寻源中华文化之根以追问答案,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以古今中西形式语言的相似相通作为切入点,通过关照现实,构建当代艺术语言的历史主体性;以坚守中国艺术本土性的价值观为基础,有效的吸收异质文化,以东方融汇西方,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这一文化使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本卷收录的作品是根据作者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起,以黄河文化为坐标,对仰韶,青铜、先秦和汉唐文化进行考察;以荆楚文化为坐标,对长江文化进行考察;以海洋文化为切入点,对欧美文化、日本文化进行考察。其中“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荆楚狂歌”和“大海之子”等系列,融贯中外,打通古今,承载着大时代精神,中华文化的精神和大宇宙精神,是作者艺术探索的丰硕果实与其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第2卷 《山河记行》简介

 

构成艺术作品的三大元素亦是艺术生命之根本,即:生活积累、文化内涵和形式语言。而每一方面经验的获得都离不开“走”进生活现场。艺术道路靠一步一步“走”出来;艺术气质与风格亦须在“走”中体验和生成;与前人拉开距离,更须避开已发现、被重复过的的老路,“走”向创新探险之途。

 

本卷是作者西部写生与摄影的集成。收录了作者近三十年来寻访巴颜喀拉山、喜玛拉雅山,三江源头,可可西里,帕米尔高原,昆仑山脉由东至西的足迹与艺术感悟。作者常年以西部的莽原、极地天界为创作基地,倾听大千世界,关怀宇宙万物,领略物我超越,感受东方神韵。诸者之合力造就了作者的大气度和大视野,也极大的影响了决定作者创作的艺术气场。概括地说,就是博览天地大观,得天之道,人文之助,大道与天地同和。

 

第3卷 《江山神韵》简介

 

崇高雄浑,是中华艺术的意象结晶,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神韵风貌。巍巍昆仑,神圣珠穆,浩然三江,雄奇岱宗,龙吟虎啸……这些是作者笔下胸中的中华龙骨与大血脉。作者的艺术信仰与精神寄托皆源于自然造化-----走进自然、倾听自然、道法自然,而非遁隐山林,沉溺于自然。作者亲临三江之源,思绪跨越中古、远古。通过“黄河、长江、大海”三大战役的创作,形成了山水画的现代图式,使其在既传承又革新传统的基础上成功的完成了现代转型,坚守华夏风神的前提下,走向国际。

 

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作者有极强的时代责任感与文化方位感,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其笔下山水一改明清纤弱文人之气,以雄浑深厚、气势磅礴的大风格呼应时代,走向世界。

 

第4卷 《梦溯仰韶》简介

 

作者鉴于远古艺术元素在当代绘画中的失落,对其钦叹的仰韶彩陶中方圆结构与几何形体的美学价值进行重新发现与开发利用,着力于把立体的仰韶彩陶进行平面图示语言的转型,创作了《梦溯仰韶》近50幅与后《梦溯仰韶》系列70余幅。作者视此系列中的视觉文化元素为中国绘画的活水源头,而从此源头上的继承才是最重要的继承。作者探索了近三十年,将仰韶艺术中的线性方圆结构、几何形体造型,与现代构成融为一体,转换为具有现代艺术生命的画作。

 

本卷主要从艺术造型和形式语言的角度去索取“人类童年的智慧”,开发利用古人的成果,以形式的解构与重构将原始符号纳入当下文化环境中进行现代转型,以启示欲对传统文化发掘利用的后来者:不但要守护继承传统,更要挖掘与利用传统,使传统在当代获得新生。

相关链接

挖掘周韶华艺术创新与发展过程——《周韶华全集》

刘骁纯:革新大家周韶华

第5卷 《乡土风采》简介

 

文化意义的自觉选择,是艺术创新的前提。《诗经》中的“国风”所代表的的民间艺术,具有夸张独特的造型,精美的装饰纹样与丰富的想象,情感的恣肆与精神的自由,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民俗风情,原生态与幽默智慧等艺术特点。这些常被正统主流文化所忽略与遗忘,却恰好是冲撞趋于式微的文人画进而获得形式语言创新的处女地。以“大文化观”的视角来观照,一个立足于本土并具开放性的创新型中国画创作体系,方为真正的新东方文化形态艺术。因此,将民间艺术纳入文化传统的主流,作为当今文化脉络的根性链条,以催生现代性的形式语言,是一种文化使命,亦极具文化战略意义。

 

作者在本卷中的作品力图对民间艺术中原有的符号进行解构与重构、借鉴与挪用,创造出一种使民间艺术能与现代艺术相链接的图示语言。既避免了传统中国画陈陈相因的同质化,又能应对外来异质文化的挑战,此为“国风归来”结集之要义。

 

第6卷 《神游星空》简介

 

繁星密布,云际弥漫,大方无隅,大象无形。时间无限空间无限,历史生命无限。

 

常恒无限空寂之界,尽是法身,无非般若。

 

近几十年,天文学的飞速进展,为科学研究拓展了极大的视野,亦增强了人类对宇宙的观测与感知能力。

 

本卷收录的是作者的宇宙精神之旅,以其广阔的视野与包容的思维、跳出三界九天去体验艺术上的“三千大千世界”。含元抱真的勃勃生机、天地人世的无尽沧桑、大气盘旋的乾坤运转,催动着观念上的超越。宇宙与主体共生,自然宇宙与艺术创造共生,进而获得妙悟、禅悟。

 

本卷以“遥望星空”为母题。作者藉天文学家的研究发现拓展了视野与延伸了艺术思路,以金声玉振、石破惊天的构造来打破惯常的思维模式,以求艺术上的突破。所谓“胸中藏宇宙,笔下走风雷”,“胸罗宇宙,思接千古,吞吐古今,吸纳万类”。

 

第7卷 《呼唤大美》简介

 

本卷是作者的文论集。作者以弘扬中国画中的时代精神,推动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为己任,追求现代语境的营造与大美彰显,追问真理,凸显大我,呈现浩然的中华文化精神。围绕这一主线,作者展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述。以下为须提及要点:

 

1、作者的“大美”观念的理论支柱是《礼乐》中的“大乐与天地同和”,其核心本质为包容性、整合性、超越性与和谐性的中华文化精神。作者用文化连续性观点,辩证地解读转换传统与现代,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进程中新生的切入点。其观念包括“再论全方位观照”、“追寻大美、与时俱进”、“走进中国画美学思想的深处”等。

 

2、作者的“大美”观念的文化底蕴是写意性本土艺术大文脉,以及对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精神的高扬,这是正作者多年坚守的文化立场。

 

3、文化底蕴与艺术表现与“大美”观念直接相关,且是一个多元复合结构,其不仅但包括文化精神的民族性,亦包括文化精神的国际性;不仅包括对传统的守护,更包括对传统的现代转型,以促传统的新生与拓展。

4、“大美”建立在人与自然合一,与天地共生的大境界基础之上。投射到创作主体的自觉,应具三大要素:一为创作主体对五千年中华文化(包括民间文化)应有的观照力;二为创作主体对外来文化应有融合力;三为对现代美术发展应有的使命感与文化方位感。集此三者合力,方能体现大美之完整文化内涵。

 

5、近百年来中国画所形成的“淡雅素”与“笔墨为尚”诚为可贵,但于作者而言,汉唐先秦以前的雄浑博大,更让人钦叹振奋,至为推崇。中华文化的元典精神是开拓新境所需的深厚文化土壤。作者有感于唐宋古文运动的存亡续绝、开拓新野,提出了“隔代遗传论”与“横向移植论”。

 

6、由小我到大我,贯穿于作者的整个艺术实践。唯有体验、领悟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方能获得无限的大美,方能将融合革命英雄主义与民族大灵魂。作者近百万言的文论旨在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视野,新时空观,以建构中国画的新主体意识与新图式语言,建立现代中国画的文化坐标。

 

第8卷 附 《百家论评》简介

 

文艺批评家不仅关心艺术的本质与种种探索的核心价值,亦关心古今艺术史的命运。20世纪初至今的百年间,中国社会在提倡科学民主愤起救亡的社会巨变中,从艺者的命运总与国家安危和现代化转向紧密相连。此为作者艺术实践与思考的时代大背景。由于作者的实践紧扣现代化转型这一时代核心问题,对其关注的理论批评家给予了切中时代的评定并进行了互动的探讨。

 

理论的力量使人明目,清醒,催人奋进。近30年来,一些重要学者如王朝闻、邵大箴、水天中、何西来、刘国松、刘纲纪、冯天瑜、刘骁纯、鲁慕迅、李天祥、彭德、刘曦林、鲁虹、钱绍武、殷双喜、毛时安、贾方舟、潘鲁生、程征、陈孝信、李凇、莫言、邵学海、丁遵新、徐勇民、林木、张延风、罗彬、汉风等先生对作者艺术实践的关怀令其感激不尽。他们分别以现当代美术史的眼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作者的艺术进行分析。其中如刘国松、何西来、刘纲纪、刘骁纯、鲁虹、毛时安诸位先生对作者尤为关注。他们的论述极具时代性与学术性,从根本上对作者的探索予以理论支持。“百家评论”应为全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亦为全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链接

挖掘周韶华艺术创新与发展过程——《周韶华全集》

刘骁纯:革新大家周韶华


【编辑:singer】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