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库门特色的旧弄堂,艺术家工作室,手工小店,创意餐厅,咖啡屋,画廊,与慕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交融相处的宁静——这是今天田子坊给人的第一印象。
位于卢湾区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仅有10余年的历史,却也经历了些许动荡:1998年前是个马路集市,后路面经重新铺设,吸引了陈逸飞等一批艺术家入驻,这里渐渐开始红火起来。直到2004年的房地产商盯上了这片宝地,与随之而来的是一纸拆迁令。田子坊业主们联名上书,总设计师吴梅森及街道主任郑荣发联奔走呼号,各界专家挖掘田子坊的潜在价值……终于,田子坊的命运被改变了:它成为了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实践区,并逐渐扩展到附近的247弄,248弄。
田子坊是如何在政府,商家,原居民,参观游客的四者中找到了平衡点?在于田子坊的四位参与者的对话中,我尝试着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WOO嫵:看尽田子坊变迁的本土顶级围巾品牌
WOO于2002年作为最早的一批商户进驻田子坊。他们选用从苏杭真丝到内蒙古羊绒这样的顶级面料,制作高品质围巾,至今已发展出了3家面。据总店经理孙小姐介绍,2002年到2005年田子坊的主要参观者是外国人和港台人士。当时的田子坊像是一个世外桃源,到来的人往往都对创意产品独具眼光,购买率也很高。随着田子坊在国外的名气渐渐传到中国本土,常住上海的国人也开始发掘这里,各大旅行社也把田子坊移上行程。渐渐的,这里的确商业气息加浓了,看热闹游客的比例也增加了。往前的幽静一去不返。
纽子:来自新西兰的手工姐弟店
这家2005进驻田子坊的小店专门收集来自新西兰的各类产品,从原木造型的饰品盒,各种护肤品,到稀有树叶作成的书签......零零碎碎的小物件都是来自新西兰的姐弟俩一手挑选的。
中新混血的弟弟孔志明很怀念现已销声觅迹的一些店铺:多是一些艺术家,设计师的小作坊,在租金水平尚可承受时进驻,带红了当时并不热闹的田子坊。随之,更多餐厅,咖啡馆服装店看中了这里的人气,纷纷用高价索租。而房东唯一挑选租者的标准就是房租高低,加之政府无权干预原住民把房屋出租给何种租客,导致这些赋予田子坊基奠性艺术气质的小作坊终被排挤走了。孔志明认为,长期如此,势必影响田子坊的品位与定位。
气味图书馆Demeter:最新面孔
来自美国纽约,在北京有大批忠实粉丝的气味图书馆Demeter于2010年5月在田子坊建立了上海首店。“寻找记忆的味道”是喜欢Demeter的朋友们共同分享的信仰:橡皮、雪、泥土、黑咖啡,来让一拨热爱生活而细腻的人在香水的味道中记载他们的回忆。
对Demeter来说,田子坊的昨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这里的氛围非常适合该品牌的路线。的确,这个品牌本身就是灵活商业与细腻艺术的结合,加入田子坊算是顺其自然。摩登干净的设计效果,带着回忆的痕迹,静静地躺在老弄堂中。
另一面的声音:仍居于此的居民
受人指点,我与仍未搬迁的某老人小谈。健谈的他居住于较偏的里弄二层。当被问是否愿意出租,他道,应由政府统一管理搬迁剩下的居民,他早已没有精力处理与租户的关系及另觅新房。
对于一辈子没有机会出国的老人,他很庆幸能在田子坊不出家门就看到各国人民的形态。可近年递增的酒吧餐厅影响了他的休息,深夜的吵闹经常让老人惊醒。有时的无奈之举泼水下去也会惹来麻烦,挂过抵制的横幅也不凑效,招牌的摆设给老人行路也带来不便…
来田子坊的游客恰恰喜欢这种原居民与各类创意商铺在窄窄弄堂间共存,一副看似互不干扰,各有各精彩的氛围。可殊不知,居民这面的声音有多少人听到?
作者: 白雪
【编辑:s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