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报与市博物馆学会主办的首届沈阳私人博物馆评选结束,记者结合评选历程,及近几年对国内部分私人博物馆的采访总结,再一次——为“私博”发展探寻“良钥”
钥,即钥匙,开锁的东西。对于私人博物馆这把新生“锁”来说,“良钥”是至关重要的。与北京、西安、上海,乃至中原一带私人博物馆相比,沈阳私人博物馆发展仍属“初级阶段”,且行进速度缓慢。沈阳部分收藏家们表示,场地问题如果解决后,“私博”发展最大问题当属运营和走向问题。如何发展?未来会怎样?成为本次私人博物馆评选显现的重点问题。
别让门票成为“私博”发展的门槛
经常会听见市民这样说:“免费的博物馆还看不过来呢,谁还去花钱看收费的博物馆?”
纵观全国的私人博物馆,多数均收费。著名的马未都观复博物馆临近北京郊区,记者去年8月先乘地铁,再乘公交车,下车后还要往回走一二百米,历时3个小时,门票竟70元,中午时分参观的游客不足10人。如此“跋涉”前往的只有专业人士。而从票价上看,也确实高,北京故宫才60元。
“国家对国有博物馆是提供各种资金保障的,‘私博’一分钱也没有,房租、水电费、卫生、雇工等等支出,有的藏品是不能落灰的,需要特殊的保洁,不收费就很难维持。我赞同收费,但绝不能太高,10元、8元的,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还要免费。”沈阳年轮艺术品博物馆馆长李军表示,“私博”门票如果定价太高,将失去博物馆的社会意义,势必会成为发展的门槛,“建立博物馆就是普及,好的东西让大家欣赏、分享。”
“嵌入式”成为“私博”发展妙招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私人博物馆400家左右,多数云集在北京、上海等地。上海私博在全国发展得最早,1983年,首家“私博”——钟表博物馆出现。其后,算盘博物馆和蝴蝶博物馆也风云一时,四海壶具博物馆更是无人不知,而如今却相继倒闭。专家分析,原因是缺乏资金、不善经营等,最主要是在于地理位置。目前,上海“私博”也纷纷寻求“嵌入式”的发展方式,即与景区结合,一票到底。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把握地方文化发展的脉搏,将品味文化与欣赏景观融合在一起,成为一项惬意的休闲活动。
纵观省内的私人博物馆,置于旅游区的不在少数。如位于葫芦岛的东北民俗博物馆、沈阳棋盘山的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等等。沈阳古旧钟表博物馆坐落于新民市三农文化博览园内,这里共有三十几处博物馆、纪念馆和展览馆。馆长李韬表示,还会在省内另一座城市风景区再建一处“私博”。看来景区与“私博”结合的双赢效果已经体现。
“私博”可以走入国有博物馆
在首届沈阳“私博”评选座谈会上,年轮艺术品博物馆馆长李军表示,未来会考虑将自己的博物馆捐赠给国家。一言既出,让与会者惊叹。“收藏的最终目的,还是让藏品回归社会,更好地被研究、利用。”詹氏史料博物馆馆长詹洪阁表示。
去年9月,记者在广州现代艺术品博物馆参观时发现,这虽是个国有博物馆,但里边却有不少来自个人的收藏品。同样,今年4月,记者在上海市博物馆看到,这里虽然免费开放,但里面也收纳了众多“私博”珍品,比较受宠的当属香港实业家邵逸夫的书画馆,和倪克汉的中国外销瓷器馆。从馆门外排起的观展长队,以及上海市博物馆自身的影响力可以看出,“私博”在这里一定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是‘私博’发展的终极目标,但对普通收藏家来说还很难做到”,詹洪阁表示,“北方目前还鲜有哪家国有博物馆将‘私博’纳入,但我想将来肯定会有,因为这既是个新趋势,又是个大趋势,国外也有先例。”
【编辑:徐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