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 《太平有象》
继结束了今年6月份在保加利亚索菲亚国立国外艺术馆大型个展后,8月13日曾梵志的又一大型个展《2010·曾梵志》即将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这些日子曾梵志一直在北京上海两地奔忙展览事宜,7月末的下午雅昌艺术网记者借曾梵志在繁忙中回京的间隙在他的工作室里对其进行了专访。
越过一道精致的门,我们进入静匿于草场地艺术区深处的曾梵志工作室外的庭院,连片的荷花、闲游的鱼儿、以及好多叫不上名字的繁花连在一起映在工作室的落地玻璃窗上,远远望去似画一般优雅静谧。就在这样的好景致中我们开始了下午的访谈。
《2010·曾梵志》展将以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呈现于众
记者:曾梵志您好,关于您即将开幕的《2010·曾梵志》大展,将展示您近期的大型油画新作、雕塑、装置三种艺术形式,请问您对这次展览的预想和期待是怎么样的?
曾梵志:这个展览,与以前的展览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呈现方式,以前我的作品都是在工作室完成,摆在哪里,我一般都不管它,这次我的作品跟环境要结合,根据这个空间来考虑作品的展示,所以除了考虑到整个作品的连贯以外,还要与空间环境发生关系,还得考虑到美术馆过去的历史,所以考虑的问题真的是很多,以前我从不是这样去创作作品。
记者:为什么要考虑到美术馆的收藏历史这个因素呢?
曾梵志:这个美术馆以前在三十年代左右的时候,它当时像一个自然空间,过去在租界展厅展了很多跟动物有关的一些标本,它以前本来就是一个像小型美术馆、博物馆一样的地方,所以我要跟它的过去展厅有关联。两年前看到这个美术馆以后也就想到了,做了一些跟动物有关的一些作品,有绘画作品,当然主要是绘画作品,还有雕塑,我没有称它为装置,我称它为雕塑,还有在这个空间里边展示一个根据这个环境设计的一些作品,还利用一个教堂很高的玻璃窗,我拿那个窗把自己的作品考虑进去,做出一种像教堂玻璃画似的效果,里边也有雕塑,很多作品都是根据空间的环境来考虑的。
更多报道:
曾梵志雕塑作品 《遮盖的羊肉》
雕塑是这次展览的一个新突破
记者:在前言当中有描述这次大展是曾梵志先生突破性的一个展览,所以雕塑新品是一个突破吗?
曾梵志:有很多新的作品,我不敢说有很大的突破,有很多新的形式是我以前没有涉及到的,所以也是一个新的尝试,我不知道是不是特别好,只有展出来以后,大家自己去看。
记者:之前一些著名艺术家将油画作品的代表符号转化成雕塑,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您有没有担心会有此类批评的声音?
曾梵志:这个很难说,观众的口味是不一样的,但是我觉得雕塑作品必须从雕塑的角度去考虑,不要把自己的平面的东西变成立体的东西,这样肯定是会挨批评的,我要做雕塑,我不会去拿我的《面具》去做一个雕塑,把我的《面具》作品做成一个立体的就是雕塑了,我觉得那就成了艺术的衍生产品的性质。对我来说,那就不是一个创造,不是一个新的创作,我这次的雕塑作品,我不从这个方面去做,完全是我考虑雕塑的质感。
记者:目前我们收到的雕塑作品图片有一件叫做《遮盖的羊肉》的作品,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作品的创作?
曾梵志:这个作品整个是一个木雕,是用一整块木头雕出来的,用老的金丝楠木来雕的作品,表面上是木头的肌理跟木头有一些反差,因为表面的油漆完全是用传统的,宋代做雕塑的办法来做的,一层、一层的使用很传统的一些工艺。除了我们天去强调的观念以外,它的审美还是很重要的,我注重雕塑的美感,这个作品跟我过去早期的作品是有关系的,过去我也画过表现动物的题材,有一些关爱的成份在里面,这件雕塑作品用了一个羊来做作品,跟《圣经》的故事有一定的关联,但是这个作品我没有直接叫它为“替罪羊”。从我的角度这个作品算是一个新的尝试,我不知道它好还是不好,大家要批评我没有关系,这是很正常的,在这个环境里边大家看了以后会去讨论的。之前《遮盖的羊肉》作品,我拿到巴塞尔去参展的时候,跟很多美术馆的馆长,跟专业的圈子交流过,他们很吃惊,说这个作品非常好。但只是一件作品,这一件作品在那个环境里边跟别的作品发生关系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惊喜,所以我自己也很期待。
记者:我们到时候能够看到几件雕塑作品?
曾梵志:我做了四、五件,这次能够展的,完整的应该有三件,还有一些没有完成的作品,没有关系,我也拿过去,让大家看看没有完成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因为有的时候一件作品整整需要一年的时间来做,很慢,没法批量地做很多。我对雕塑的材料和它的美感要求特别高,所以反反复复做,必须是特别满意才会拿出来,要不然拿出来给别人弄一个玻璃钢的东西在那儿,我觉得是特别没有意思的。
记者:您以后会尝试做更多的雕塑吗?
曾梵志:我会,我现在有很多要做雕塑的一些想法,但是我得一点、一点地尝试,因为不是那么容易,做雕塑也是难度很大的。
记者:是不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或者说感觉是不是绘画已经难以承载你的情感或者是你思想的一种表达了?
曾梵志:不是的,我最喜欢的是绘画,我还是以这个为主,我一定要以这个为主,不能说我现在要做很多别的事情,我80%,70%的时间或者是精力,我的想法都是从绘画上面去考虑的,别的方面,我一定要去尝试。
记者:我们做一个假设你的这个雕塑特别成功,甚至在这次展览中这个雕塑的好评高于油画作品这种好评的时候,会不会有创作倾向的改变?
曾梵志:不会,雕塑我会做,但是我不会想着要做给谁看,因为我自己想表达,我就要去做,然后别人说好或者是不好,我肯定会坚持做下去,这个是我早就想好的。之前在巴塞尔专门有一个环境展示过这件雕塑,大概一个星期,很多人去看这个雕塑,大家都觉得很好,很多人会提很多问题,大家很关注,知道是我的作品,大家都很吃惊,因为我主要是画油画的,没有做过雕塑。
艺术作品和空间的独特结合方式是此次展览的又一突破
记者:我们再谈谈另外一个突破,关于艺术作品和空间的结合,这种方式是你偶发想出来的一种创作形式,还是一直以来都想去尝试的形式?
曾梵志:我们两年以前就开始考虑要做这个展览,当时外滩园这个美术馆还没有做起来,整个还在装修的过程中,我去看这个美术馆的时候,一看这个空间,一、二、三、四、五层楼,每层楼都不一样,空间比较高,有的空间非常漂亮,有意思,但是不太适合像我这样展大型的作品,因为它也有柱子,楼梯,有一些空间不太适合展示架上绘画,我主要完成的是架上绘画,所以这就是一个矛盾的东西,我就想怎样用更好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环境里边,让它能够更好的搭配的比较合理,所以就开始考虑创作作品,除了作品本身还要考虑在这个环境里边互相之间的搭配,还有整个一、二、三、四、五层楼,五楼整个故事怎么讲,都要有联系,都要有关联,要每件作品不一样,但又是一个统一的效果,所以两年之前我就在想,但是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也是一个挑战,我也愿意做这样一个好玩的展览,这样我就必须要尝试很多新的材料,新的不同类型的作品,雕塑都要考虑进去。
记者:最近经常会看到关于艺术作品展示空间的空间转换的问题的讨论,比如说欧美国家,好多国家做的艺术形式都是把艺术作品放在停车场,一些公园进行展示,我们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弱,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曾梵志:我是一个比较封闭型的艺术家,我对外面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不太了解,也没有关心这些探讨,我完全是关着门想自己的事情,因为我做出来的作品完全是在自己的一个很特殊的角度去看这个社会的,现在出现一个什么事情,大家都在探讨这个事情,我都不太清楚。这个展览我们都凑巧刚好碰到了这么一个环境,刚好旁边有一个教堂,我也希望把我的作品安排进去,所以我觉得我的作品还是从我的角度去看,没有想太多的东西。
记者:所以偶然性对于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是很有激励和激发作用的。
曾梵志:对,当然了,它确实是有很多偶然的因素,让你觉得在这个展示的过程中得到很多自己平时想象不到的效果。
记者:我们这次的策展人巫鸿老师对您的装置作品提出过什么建议吗?
曾梵志:我跟他探讨过,也把我的一些想法大概地跟他说了一下,有一些作品,他看了以后,还是表示肯定的。
记者: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与环保有关,您个人对于环保做了哪些身体力行的实践行动吗?
曾梵志:外滩园美术馆的馆长,也是美术馆的业主,是我的好朋友,整个外滩园是他开发的,他拿出一栋楼来做公益事业,这个是一个很伟大的贡献,他对文化的贡献是很了不起的,他也是一个环保人士,他介绍我进入到美国的一个环保组织,中文叫“大自然保护协会”,我一年前就进了大自然保护协会,本来这个展览,美术馆方面,还有欧先生也是希望跟大自然环保有关联,我就考虑如何让我的作品与环保有关联,所以考虑到美术馆前身,就用动物的作品来表现。
比如我这次的作品里边有画金丝猴,我会去“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几个基地例如去香格里拉,和当地研究动物方面的科学家,跟他在一起住几天,一起去野外的环境,听他讲解环保的问题,更多地去了解,了解了以后,我有感觉,我可能会把这个作为我的作品来考虑,至于说做得好不好,这个不一定,大家自己去看吧,所以我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我是在这个环境里边也有一定的感觉,就是跟当地的科学家去交流,我们参加这个环保组织,我是艺术家,我要用我的方式去传播。
记者:您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吗?这个大展之后的一些计划。
曾梵志:我今年其实做了两个大的展览,我前面6月份刚在保加利亚做了一个展览,这此上海的展览规模很大,两个展览挨得很近。接下来的计划暂时保密。
记者:谢谢!
后记:在访谈之初,曾梵志一再向我们表示自己是个不善言谈的人,而一个小时的访谈结束,他言简意赅的表达在记者看来是一种对自己作品充满自信的表现,尤其是问及新展即将露面的雕塑作品可能会获得争议时,他眼神里坚定和自信满满给了有力的答案。有趣的是在记者前去拜访的前一天晚上篮球明星科比刚刚做客他的工作室,起初曾梵志接到朋友说科比想来参观的请求的电话时,他还不知道科比是何许人也。曾梵志就是这样一位充满自信、又有些冷调的艺术家。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