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著名艺术市场专家陆洁民
本土化VS国际化——关于上半年国内艺博会的对话
中国的税法如果不调整,香港一定会成为独霸博览会中心地区的一个角色。
记者:4、5月份可以说是艺博会的高峰期,4月中旬CIGE就拉开艺博会的序幕,接着是下旬的艺术北京,5月份的上海春沙、香港艺博会,作为艺博会的顾问,我想陆老师肯定会亲历现场的,请你对今年上半年艺博会的总体表现情况做个分析好吗?
陆洁民(以下简称“陆”):从整个大的区域来看的话,香港艺博会变成亚洲最好的博览会,这个也是大家公认的。从大的角度来看,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变成了一个自由贸易的区域。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在税法税务上有很灵活的表现,比如说大画廊在那里进行艺术品交易,只需交很少的营业税,其他的所得税是免的。不像北京、上海等地要交30%多的税,这是骨子里的大问题。其实,国际上的很多大画廊很想进入中国,但是在国内交易的话需要缴纳30%多的税,还有像境外交易、后续成交的一些做法等等很多的情况,这样就很麻烦,而香港这个特殊的位置再加上回归中国之后扮演的特殊角色,所以就会优先选择香港。艺术品的税要是跟商品一样,如果中国的政府不做调整的话,30%多的税是没有任何画廊可以消化得了的,因为画廊和艺术家之间本来就很辛苦,各占50%,这30%的税从哪儿消化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从世界五大艺博会巴塞尔、科隆、FIAC、ARCO、芝加哥可以看到,多年来这些博览会已经成为当地文化的代表,它是跟城市文化有密切关系的,会引起观光效应,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的,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嘉年华,所以政府应该给以资助的,并在税法上有所调整的。中国艺术品交易的税法如果不调整,香港一定会成为独霸博览会中心地区的一个角色。
记者:但很明显香港的气候已经成形了,到目前香港艺博会已办了三届。相对香港博览会越来越热闹,质量越来越提高,参加画廊的水准提高到重量级的国际画廊水准,北京、上海就会在国际品质上相对削弱,这个是必然的现象,所以会影响一些大规模的画廊弃上海、北京而来到香港。
陆:是的,香港博览会举办三届以来,它每年的成长比例是百分之五六十,今年参加的人数比去年多了65%,今年参加的人数是46115人,从这个发展的速度和比例可以明显看出来,大的画廊和收藏家群涌向香港。据香港的主办团队说,这次有300多家大画廊申请,最后刷掉一半挑出来自29个国家的155家画廊,整个展场比第一届增加了三分之一多,这样香港就形成了一个重量级的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其实香港博览会也在想刷掉这么多好的画廊后,会不会使未来在主要博览会的周围出现很多卫星博览会,这在未来是可以看得到的。这些卫星博览会将来可能会出现,香港像巴塞尔一样,变成一个博览会的中心,这个趋势现在看来已经在发展之中。这样香港就吸走了北京、上海的能量,今年就可以看到,相比之下北京的中艺博今年的招商就显得不如往年,久久都没有公布参展画廊的名单。
记者:新闻发布会的时候都还没有完全公布。
陆:这就显示招商的问题,好像最后只有42家画廊参加,在A区里面的画廊当然阵容是强大的,但是多数是以前参加的画廊,只有少数是新画廊。这次展览的区域也变小了,有一高一矮两个区域,博览会分高低两个区域,这样就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有些人在另外一个低的区域就会造成心理不平衡。关于展场我觉得应该成正方形,也就是每个画廊只有位置的差别而没有高低大小的差别。还有中艺博这次运气比较不好的一点就是开展的那天正好赶上玉树赈灾募捐一整天,电视上面完全没有娱乐的消息,所以影响了宣传效果。艺术北京过去跟中艺博不分上下,两个都办得不错,今年艺术北京办得特别好,有72家画廊,再加上一些外交使馆的各大机构、摄影的特展区等将近100家,在农展馆这个完整正方形的展场里就显得非常热闹,这次艺术北京的整个感觉非常难得。他们还有一大亮点就是与三星共同策划了“艺术北京2010——三星科技-艺术-生活”3D影像展,突破传统的方式,利用更加尖端的技术手段来呈现艺术作品,并将艺术带出场馆,将艺术带进生活。
一个地方本土的博览会有自己的优势,有它自己的藏家群,地方性的博览会就是要扎根地方。
记者:面对香港如此强势的一个艺博会,那国内艺博会应该如何去整合资源?特别是中艺博和艺术北京,本来是一家人,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合合分分,你觉得他们有没有可能复合呢?
陆:这主要取决于两位主办人的想法。其实早就该合,两个差不多的话会合,但没有办法,这次的结果使它们两个已经拉开距离了,让我觉得他们不会合了。两位主办人都会有同样的信心,下次比这次做的更好,这样就变成各自努力、相互竞争了。
记者:中艺博号称是国际性的,往年国外画廊会占大部分,但是今年国外画廊很明显地萎缩了,本土的画廊比较多,除了以前支持的大画廊以外,还有一些很新很小的画廊参加,有些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而董梦阳一直以来是定位本土化,打亚洲概念,反而具有一定的特色。
陆:对,董梦阳在方向的把握上比较有想法,这是因为他办博览会已经很久了,以前他找我做顾问的那段时间我们还讨论过,在中国的收藏群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如果我们请国际上的画廊免费进来但是他们最后没有卖出一幅画,他们以后不但不会来了还会把这个坏消息传播出去造成一个负面影响。现在整个中国经济起来了,眼看着要走向国际了,又出来一个香港艺博会。所以董梦阳扎根本土是对的,现在参加艺术北京的有广东的画廊、重庆的画廊、上海的画廊,各大城市的画廊涌进北京,每个大城市都出现画廊了,要是全国十大城市都有百家画廊,北京就会变成本土的一个中心,然后把一个本土特色的博览会办好,办好之后逐步有了成熟的藏家群,自然有一天那些有冒险精神的收藏家就会来北京,甚至会舍香港来北京。北京就是要把本土做好的同时教育本土收藏家,而本土收藏家不见得一定要跑到香港买东西。今年台北的博览会招商就很顺利,2、3月份就招完了,台湾的优势也是台湾的缺点,台湾的缺点也造成台湾的优势,台湾的博览会是由台湾的画廊协会来举办的,画廊协会来举办博览会事实上是有一点包袱的,因为协会的会员成员基本上都能参加的,很难做到严格的筛选。
记者:那是不是说没有什么门槛呢?
陆:不是没有门槛,因为一般的画廊进不了画廊协会,协会的画廊才能参加博览会,但是协会的会员去参加香港艺博会的只有5家。
记者:很明显这是两个不同定位、不同标准的艺博会。
陆:是的,也就是说一个地方本土的博览会是有自己的优势,它有自己的藏家群,而且这些藏家群里70%不会跑到香港去。只有一些顶尖的行家型藏家为了要观察市场,为了要寻找国际的作品会去香港,所以我们看到在拍卖场里的熟面孔几乎都到了这次香港艺术博览会,里面有画廊老板、有策展人、有市场观察家、有行家型的藏家、有拍卖公司的老板和经理,但是在台湾博览会里面买东西的藏家有80%没有去香港,所以地方性的博览会就是要扎根地方。
记者:了解自己、懂得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很重要。
陆:对,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跑到香港,香港博览会4.6万人、巴塞尔5万多人就挤爆了,台北的博览会7万多人,所以想想看去香港的4.6万人里面有多少是参加台北的7.5万人呢,我想最多只有1千人。所以整个来看,证明一点就是:韩国的博览会办好韩国的博览会、台北办好台北的博览会、北京办好北京的博览会就好了。香港很特别,变成了一个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形成了一个区域,其他的地方可能会跑到香港去办博览会,像韩国年初就去香港办了一个第一届的饭店博览会,规模很大,但是宣传规模不是很大,知道的人比较少。这个动作就引发了台湾画廊协会的注意,计划明年在香港博览会的期间办一个微型的博览会。北京的情况,现在是各自努力,下半年还有董梦阳的经典博览会。
记者:还有上海艺博和上海当代也在下半年上演,不知他们又会面临怎样的压力。
陆:上海当代我觉得他们明显地感觉到来自香港的压力,特别是招商的困难,去年受金融海啸冲击规模就缩减了一半,现在香港艺博会变大了,很多画廊就会舍上海去香港,这样上海当代的招商就会产生更大的问题,最后上海可能会回到上海艺术博览会的本土结构,会越办越好、越大。希望上海艺博会要抓紧这两年机会利用好本土资源,把华东地区包括浙江等地好的画廊都吸引过去,办好本土特色。其实在巴黎也存在着不同性质的许多博览会(不见得只有一个)。我觉得巩固本土尤其是中国在金融海啸之后非常重要,在拍场的热情已经涌向水墨的市场,中国有些画廊是不是也该振兴水墨画了,不见得一定要做当代油画,也可经营当代水墨,画廊应该是多元的,中国人对水墨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
香港艺博会主办单位现在一直在发VIP卡,收集VIP资料,因为手上的VIP名单就是说服巴塞尔跟你合作主要的资产,而不只是参展的画廊。
记者:其实我觉得上海和香港这两个城市都很很多相似的优点,譬如大家都是金融交易中心,开放形的、西化形的城市,如果撇开税费不谈的话,上海目前的问题是什么呢?
陆:如果撇开税费,撇开金融来往等等这些成熟化的制度,上海比香港有优势,但是不要忘记,香港艺博会的主办方是世界大型博览会的操办者,具备多年丰富的经验,他们最大的资源就是各地的大画廊,当征到各地的大画廊并把水平提到顶端的时候,亚洲各地的行家型藏家、画廊老板、圈内人就不会错过你的展览,这个是他们很清楚的事情,所以在筛选上特别严格,定位很清晰,不够当代的都不能参加,所以最后每个地区入选的画廊就很少,名单一出来,就知道一定会成功。当然里面还有一个厉害的高招就是香港艺术博览会跟佳士德的拍卖几乎是同时的。
记者:本来每年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拍卖都会吸引大批重要的藏家到场,和艺博会同时佳士得举办预展及拍卖,其实是整合了藏家资源。
陆:这个平台搭得很漂亮,比较勤奋、有冒险精神的、有想法的藏家几乎全到了,因为他们要去佳士得看拍卖,顺道就看了香港艺博会。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在文宣方面做得很到位,VIP卡发得非常广泛,卡发得多了藏家就会发给自己的朋友,所以常常看到藏家带好多人一起去,这样人潮就多了,相对就带来了钱潮,所以VIP观赏的那几个小时就已经卖出很多的东西。这次整个亚洲的艺术和一些顶级画廊都前来参展,包括白立方和高古轩、北京的长征空间、北京ART ISSUE PROJECTS、佩斯画廊等,还有圈内的重要藏家、画廊老板等等都来了,香港已经变成每年的大盛会了,所以我可以预测从现在开始以后会像亚洲的巴塞尔一样吸引所有顶级的藏家跟圈内人去。
记者:很多人预言香港会成为亚洲的巴塞尔,您觉得亚洲巴塞尔的概念与西方的巴塞尔有什么不同吗?
陆:瑞士的巴塞尔已经举办了41年,后来为什么办“迈阿密-巴塞尔”?是因为美国的收藏家太多了,老是要跑到瑞士又不方便,所以巴塞尔就与美国画廊合作做了“迈阿密-巴塞尔”,这等于是服务当地的藏家和画廊老板的一个最亲切的举动。他们以生意的角度来看,每个地区富起来以后必定培养很多大藏家,当地的大藏家不可能都跑到巴塞尔去,所以就举办了“迈阿密-巴塞尔”。现在香港代表13亿的消费人口,据欧洲万事达卡组织统计,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已经超过俄罗斯贵族跟阿拉伯王公,仅次于日本,3、4年后中国游客在欧洲的奢侈品、精品的消费会变成第一名,在这个发展之下,为什么博览会慢半拍呢?是因为艺术品总是买在最后,艺术市场总是兴在百业之后,衰在百业之前。以生意的角度来看,巴塞尔和香港艺博会主办单位也知道这个道理,我在北京做艺博会顾问的时候,当时中艺博和艺术北京没有分家的时候,在2005年的时候巴塞尔的观察家就到了北京,在2006年的时候巴塞尔的市场总监来到北京,我们还一起开会,人家问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这三年来你们的VIP收藏家名单已培养了多少?当时提不出这个名单来,所以“北京巴塞尔”就延后了,就得继续被观察了。我觉得巴塞尔现在正在考虑香港,香港艺博会主办单位现在一直在发VIP卡,收集VIP资料,因为手上的VIP名单就是说服巴塞尔跟你合作主要的资产,而不只是参展的画廊。这次香港的整个展场的规划也是很厉害的,来的VIP的会员实力很强,再加上一系列的论坛、活动都是以服务藏家跟展商的态度,这很值得北京、上海、台湾、韩国、日本办博览会的主办人好好研究及参考。
记者:谢谢陆老师,相信陆老师的这番分析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理性的思考,我们也期待着,国内的艺博会能够发挥自己本土的资源和优势,做得更好。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