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2010上海书展闭幕 “数字”搅动出版格局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曹玲娟 2010-08-18

上海书展现场

 

头一次在上海书展现场与传统出版“比邻而居”的数字出版,呈现一边是深海、一边是火焰的奇特格局。

有人在这里冷眼旁观,有人更觉焦灼、犹疑、挣扎,有人刺骨疼痛,有人坚定告诉自己,敲破冰层的那一瞬,迟早来临。

每年夏日,如期而至的上海书展,一直都是读者品味书香、出版人与读者亲密交流的盛大节日。今年书展也不例外。全国470余家出版单位带来的15万余种图书、420余项各类文化活动,让25.2万名读者沐浴墨韵书香。

但2010上海书展的特别之处,不仅因其举办于世博之年,而是这一年,数字出版头一次在书展现场与传统出版“比邻而居”。作为出版业态的“闯入者”,它深深地搅动了出版这池水。

“正是群雄混战、前途不明的时候”

 

张天蔚正尝试一项新事物。

 

作为上海交大出版社的总编辑,这位浸淫出版业多年的读书人赶了回时髦,新近注册了微博。“网络传播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在促进出版人向前发展。”张天蔚思索。

 

2010上海书展出版人,首次集体开通微博,常年伏案的社长、总编辑、编辑部主任们,开始使用数字手段与网民交流书展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的确是我们出版局创意推动的,”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笑着承认,“大家都在热议数字出版,实际上,传统出版人首先面对的就是怎样利用好新兴媒体的命题。”

 

新鲜事物还挺多。首次设立的数字出版馆中,近20家国内数字出版品牌企业集体亮相,重点展出最新电子纸技术与产品,包括世纪出版集团“辞海悦读器”、新华传媒“亦墨”、盛大文学“锦书”、“汉王”系列等,纸韵墨香中,电子阅读器琳琅满架,着实醒目。

 

全世界出版人,已高呼过无数次“狼来了”。运作7年的上海书展,这回可是真的“引狼入室”。

 

上海一直在努力抢占数字出版的发展先机。张江数字出版基地成为全国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制定一大批先行先试政策等。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有令人振奋的果实——数据显示,上海数字出版产业去年总产值达185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1/4,且并不包括彩铃等数字增值业务。

 

本届书展,大大小小活动400多场,其中两场高峰论坛,都出现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的身影,一个是数字版权保护论坛,一个是迄今规模最大的电子书产业论坛,全部有关数字出版。

 

书展举办之时,又正逢全球电子书龙头亚马逊的kindle大幅降价,被业界形容“卖出白菜价”;苹果iPad平板电脑在全世界风靡;日本传统图书市场规模已连续数年缩小;而不久前的香港书展,同样新增电子书及数字出版专区……

 

“现在正是群雄混战、前途不明的时候。”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王兴康这样形容。种种迹象表明,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数字出版,前途明朗,可现在,还是看得到、走不进。

“最大问题是产业链没有打通”

 

本届书展主会场实现销售码洋3080万元,16个分会场实现销售码洋1100万元,上海图书交易会实现团购码洋6000余万元,皆创下历史新高。

 

可风头正劲的数字出版,却在与传统图书的同场竞技中败下阵来。据说,7天书展下来,某电子书生产企业,销售数字是个位数。其中,销售最好的是“辞海悦读器”,几乎占了整个展区销售量的八九成,却也低于其一贯水平。

 

着实有些出乎意料。“至少在这次上海书展上看到,电子书要普及到大众,还有大段的路要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冷静端详。

 

书展现场,一个全球化话题背景下召开的电子书产业高峰论坛,一批电子书硬件制造商们信心满满、讨论如火如荼,其中却没有一位传统出版界代表的身影。

 

这只是一个缩影。目前的中国电子书市场,硬件厂商与出版社之间缺少合作意识,技术方手头缺乏内容,绝大多数出版社都在观望,数字出版居于且仅居于碎片化生存——IT厂商们巨额投资,盈利却遥遥无期,动辄数千元的阅读器,内容要么依赖网络流传、要么陈旧有限;传统出版隔岸观火、若即若离,大家都公认,数字出版是出版业未来发展方向,但真正涉足者,寥寥。

 

有专家表示,数字出版发展初期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用户增长所带来的,明显后劲不足,数字出版发展模式有待改进。

 

“最大的问题是产业链没有打通,在产业链没有打通的情况下,迅速发展是困难的。”陈昕分析。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成勇则直言,目前的数字产品内容严重匮乏,质量参差不齐。“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以技术来牵引内容。”

 

当然,目前的百舸争流,在王兴康眼中总归是好事,“毕竟推进了大概念的数字出版,最后总会有力量胜出。”

“数字出版是必须抢占的制高点”

 

“数字出版是出版界必须抢占的制高点。”焦扬一直不遗余力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携手向前。她说,技术与内容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而内容是最重要的,光有技术肯定不能实现阅读,做内容的拥抱技术,做技术的主动对接内容,我觉得未来是特别光明的。”

 

当然,过程也将漫长。

 

数字出版必须以内容为灵魂。而我国图书出版社中很多都是小规模企业,数字出版所需要的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给这些小企业提出了很大的难题。这直接造成我国传统出版行业的数字潜力仍在沉睡。

 

同时,也有版权难题。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说,该社曾去信米兰·昆德拉的经纪人,希望能引进其数字版权,结果人家回信说,“欧洲的一些作家不太愿意做数字版权,总觉得自己的版权利益在做成数字后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但总有先行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就在今年3月推出全国第一款由传统出版企业研发的阅读器“辞海悦读器”,这款可触控的电子阅读器,先后植入包括《辞海》在内的700余本经典图书。为避免转变文档格式时出现差错,他们先后组织近200名专职校对,对3亿多字的内容,一字字反复校正。

 

“一直觉得这是产业转型总要完成的路。”陈昕很早便感觉,传统出版产业要寻求新的发展,就必须完成产业转型。“谁能率先打通产业链,谁就有可能站在制高点。”

 

而他们在后台的大量努力,影响将更为深远。“我们解决了转档平台、版权保护加密平台、网络交易平台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各家出版社完成转档、加密、出售等工作,整个商业模式就成熟了。”

 

这意味着,世纪出版集团,瞄准的是整个传统出版产业向数字出版进军的大蛋糕。

 

这样的试水,就像阚宁辉所言,“数字出版作为新兴产业,是出版业态的闯入者,但不是终结者、替代者,它不是敌人,是朋友,给传统出版插上了翅膀,给传统出版提供新增量和新转型的重要契机。”

 


【编辑:李璞】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