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兴收藏。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一个前所未有的“收藏热”已经兴起。民办博物馆的迅速发展,就是一个证明。
民办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虽然有诸多区别,但是作为博物馆,它们的功能是相同的。民办博物馆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收藏,是国家收藏的重要补充,更是民间资本参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的形式和方向。“民间收藏”与“国家收藏”同等重要,发动亿万民众共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从而形成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等等这些观点,正在成为新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为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今年,国家文物局等7部委专门发出《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民办博物馆如何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更好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篇大文章,也是本期论坛讨论的话题。
【相关资讯】
民间博物馆——要走中国式健康发展之路
张柏(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会长):
民办博物馆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大背景下公民文化需求增长的必然结果,是具有文化普及鲜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民办博物馆相对于国有博物馆而言,只是办馆藏品、经费来源和举办主体有所不同,两者在办馆方向、藏品保护、社会教育和服务目标等方面是一致的,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一目标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今年1月29日,国家文物局等7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这是支持、鼓励、引导民办博物馆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发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民办博物馆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比如,今年4月在西安开馆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是我国首家民办遗址类博物馆。管理者根据民办博物馆的性质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公益性和文化产业性并举的建馆理念,据此形成全新的指导思想及经营规划并逐渐实施,使大唐西市博物馆从筹建起始就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遗址发掘、博物馆建设、遗址保护、博物馆管理、展览规划的各个阶段,都紧密依靠省、市文物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全程聘请专家、学者来主持和把关,科学借鉴国有博物馆的经验和规范。大唐西市博物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民办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民办博物馆的法人财产权,探索出了一条民办博物馆科学可行的管理道路,可以成为国内其他地区民办博物馆体制创新的一个成功示范。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民办博物馆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博物馆事业的新生事物,适逢盛世,发展势头令人欣喜。众多的民间资本涌入博物馆行业,使我国博物馆的数量大幅增加,在很多门类上填补了我国博物馆的空白。但是由于民办博物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准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运行不规范、社会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民办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资金、运营、生存、发展这些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民办博物馆亟待寻求自己的中国式生存法则。行业主管部门、民办博物馆的经营者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应该坐在一起,探讨民办博物馆的健康发展之路,研究出一条中国式民办博物馆的运营模式。
民间博物馆——做好传播平台
曾丽(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馆长):
在文化保护方面,很多时候政府只能顾及到“面”,其下还有很多“点”,它们也是需要关注、需要保护的。这种时候,民间力量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这方面。而民间博物馆是国有公立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补充,它可以先于国家发现很多民间珍贵的文化遗产,将很多国家还没有来得及关注、保护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比如我现在在做的苗绣保护。由于宣传太少,苗绣的知名度不高。但不论从种类上还是精美程度上,苗绣都不亚于四大名绣。苗绣的工艺种类超过20种,挑绣、绉绣、叠绣等都是其他刺绣中没有的技艺。苗绣的内容有特别规定,它不写实,和现实物态毫无关系,而是更侧重展现天、地、祖宗、人类、生灵、图腾等。它是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兼有文字和图像的功能。苗家人文化历史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口头文学以及他们的衣装和刺绣。
然而现实无情,苗绣融入商品大潮后,正在丧失它的土壤——山门打开了,苗家的姑娘开始觉得牛仔裤和T恤不仅好看而且方便,花上几年的时间绣件衣服,远没有出去打工更挣钱;工业化生产下的苗绣,到处都留着缝纫机的线头。
相比于官方,民间对苗绣的保护启动得更早。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的父亲曾宪阳利用工作间隙,开始了自己的收藏,他被誉为“中国收藏苗装第一人”,是众多民间苗绣保护者中的代表。父亲去世以后,我就担负起了传承和发扬苗绣文化的重任。
由我创办的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是一个主题博物馆,主要展示贵州少数民族中以苗族为代表的服饰文化遗产。馆内目前有5000多件藏品,常年展出的大约有500件。由于我的父亲一直在做苗族文化保护的工作,所以有些苗族人甚至会主动将自家的“宝贝”送到博物馆,目的就是保住苗族祖先留下的遗产。
然而目前民间办博物馆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来源。运营一个博物馆的成本远远超出个人的承受能力,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维持下去。目前在国外,很多私立博物馆都通过将个人资产转变为社会资产,成立董事会或者借助基金会作为托管机构,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
国家提出文化产业化,这不失为民办博物馆发展的一条路子。由马未都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座民营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基金运营模式,这是民办博物馆体制创新的一个成功示范。但是目前国内的私立博物馆领域没有一个正式的组织,大家都是散兵游勇,想要引起基金会的重视也是困难重重。渠道是一大难题,很多民办博物馆苦于没有渠道展示,得不到关注。
因此,我认为民办博物馆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做好基础的保护工作之上,搭好一个传播平台,提升民办博物馆的影响力,让社会各界都能够通过民办博物馆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这才是民办博物馆的出路。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