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距离大众到底有多远
——由第二届燕格柏国际艺术节说起
历时一个月的第二届燕格柏国际艺术节近日落下帷幕。在人们常规的思维中,国际艺术节只属于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的大城市,谁都不曾想到,一个坐落于承德市围场县偏远的小山村却迎来了第二届国际艺术节,远离喧嚣,远离北上广。
谈起当代艺术,令人目瞪口呆的“天价”作品或许早已深深烙印在大众的印象中,“当代艺术”这一耳熟能详的名字却是显得如此朦胧,恰似伸手可及却又如此遥远。当代艺术这一少数文化精英的追求在大众的普及度到底有多高?当代艺术的泡沫化市场之余,中国的当代艺术却应如何真正落地生根的发展呢?
国际艺术节进入“乡村时代”
提及艺术节,人们潜意识里首先会和大城市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人们的印象中,艺术节应该有且仅有属于大城市的专利,何况还是所谓的国际艺术节呢?燕格柏,一座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也飞出了国际艺术节这样的金凤凰!正是凭借这只得天独厚的金凤凰,目前正在渐渐成为围场县重要的知名文化品牌,成为中 国乡村和现代艺术结合的又一成功范例。
燕格柏国际艺术节的项目规划主要包括建立国际艺术家工作村、世界壁画艺术村落展区、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展区等9项内容。本届燕格柏国际艺术节共分影像单 元、装置雕塑单元、油画单元、水墨单元、书法单元、特别邀请单元、video单元、涂鸦单元等8个单元,共邀请160余位国内外艺术家参加。以社会学、人 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为主题,做跨学科、跨艺术的展示。
被经济挟持的当代艺术史
为了明确下一主题“当代艺术与大众到底有多远”,小编先大体、简单梳理一下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当代艺术是什么?其实,很难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据我的理解,一方面从时间因素上来讲,当下的活着的艺术家的作品都可以叫当代艺术;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在观念、形式上、艺术语言上与传统艺术包括与“现代艺术”是有区别的。当代艺术家作品的特质一般都带有反叛性、批判性、创造性等,都有个人独特的特质、时代感或反时代感、风格独特或反对个人风格。
中国当代艺术30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0---1989年,这是中国大陆新艺术的思考期和转型期。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的渐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对人权的重新认识等合力影响,使艺术逐步完成了由政治工具变为个人的独特体验、思考和审美趣味的转化。这段时期中国大陆的艺术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艺术开始和政治分离,艺术开始摆脱了被监视被审查的被动地位。以《星星画展》、“伤痕文学”和“85美术思潮”、“痞子文学”、“实验话剧”、“摇滚乐”的兴起、朦胧诗的涌现为特征和案例,作品以反思、反主流、叛逆、个人化、现代主义等主要特征,这段时期的画家开始分化,少部分画家由学院、画院等“体制内”转为专业画家,这部分画家有先到海外再回大陆的、有去了就没回来的、也有一直留在大陆的、还有辞去公职先作为自由职业者后转为艺术家的等等……
第二个时期1989至今,随着改革的深化,随着改革的深化、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主宰了人们的一切。艺术市场不断升温,雪球越滚越大,然而,在强大的资本面前,艺术也被彻头彻尾资本化了。艺术家的独特体验、独立思考、独立人格让位给了所谓技术、形式高于一切的符号化“艺术”。画廊的炒作,拍卖公司的运作,把艺术品变成了股票代码。
当代艺术何时不再是“耍猴”
上面提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强大的资本面前,艺术也被彻头彻尾资本化。当代艺术品市场泡沫现象严重,凭借着资本运作和幕后猫腻的操作,当代艺术品屡创“天价”,令众多艺术爱好者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当代艺术品一时之间成为了奢侈品的代名词。
不管是当代艺术还是传统艺术,只能与社会保持紧密的关系才能将其价值发挥至极致,只有在全民对当代艺术的基本了解基础之上,才能将当代艺术提升到一种新的高度。随意,当代艺术市场的猫腻操作则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
文化部曾一度发出中国艺术品“走出去”的号召,不管是因为艺术作为国家经济的软实力之一还是对中国文化的支持,文化部的出发点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中国国民大众对“艺术”、“当代艺术”的了解程度有多少呢?艺术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又是如何呢?一种在国内都缺乏群众基础尚需自身不断提高的东西又是如何“走出去”呢?
中国当代艺术这三十年的确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甚至说中国当代艺术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竟然达到了西方国家三百年的当代艺术发展之路。这种“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当代艺术的大众普及。去年,英国泰特美术馆进行了一番数据调查,着眼于现当代艺术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去年吸引了400万人次的参观者,而走传统文化精英路线的英国国家画廊的参观人数是500万,英国当代艺术的普及度从数据中可见一斑。
从目前国内的形式来看,当代艺术活跃的城市紧紧局限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即便是在这些发达的一线城市,大众对当代艺术的了解也是微之甚微的。
燕格柏国际艺术节的独特之处就是在此,燕格柏是中国众多普通乡村中的一个,它甚至说是开辟了中国当代艺术推广和普及自下而上的新模式。虽然老百姓对当代艺术了解甚少,甚至有些村民对艺术家的行为表演称之为“耍猴”、“演杂技”,但它已经接触到了当代艺术,与之发生了最初步的关系。据燕格柏有关领导透露,燕格柏的村民对当代艺术的了解相对其他乡镇甚至县城群众的了解更加深刻。
当下,中国不乏众多知名的批评家、理论家、策展人,他们不管是在学术还是在商业运作上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在对当代艺术的推动上又曾做过多少实际的东西呢?他们所作所为又曾有多少落地生根呢?也许会有人质疑燕格柏国际艺术节只是一种噱头或者是炒作模式,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但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真正走进了普通百姓家中。或许,在忙完了一天的农活之后,他们讨论的不是张三李四家的是是非非,而是不那么专业、甚至是调侃的谈论着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是行为表演。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