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作为一个开放的文化机构,承担着收藏、研究与陈列文化产品,进行文化传播的功能。在我国,美术馆作为新形势下的公共文化机构,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它的服务水平直接关系着美术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美术馆在很大程度还停留在美术作品的“展览馆”水平,“连老百姓都觉得美术馆是给专业人士看的,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这也让美术馆意识到,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努力的方向。在这方面,中国美术馆近年来在公共教育方面的一些探索颇有借鉴价值。
艺术讲座 让艺术贴近大众
记者获悉,今年以来,中国美术馆已经围绕展览相应举办了20多场形式各异的活动,包括专家讲座、观众体验活动、少儿美术夏令营等,其中,学术讲座已成为中国美术馆影响和引导观众审美的一个重要形式。
不久前开幕的“建构之维——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首次大规模地将体量巨大的当代艺术品搬进了国家级美术殿堂。当代艺术虽然目前炙手可热,广受市场追捧,但不能不承认,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充满实验性、观念性,甚至造型怪异的当代艺术,有的人难以接受从而阻碍了他们了解、认识当代艺术的脚步,而一些看惯了国画、油画、版画等传统绘画形式的公众,也不知道该如何欣赏当代艺术。
“很多所谓艺术品,看起来一点也不美,我不喜欢,更不明白为什么还会有人欣赏?”接触过当代艺术展的路小姐告诉记者。
如何让真正好的艺术走进大众?这不仅是艺术家们共同的心愿,也是许多美术馆努力的目标。围绕展览举办讲座是以学术的方式加以引导的重要方式。
《怎样欣赏当代艺术》就是中国美术馆特邀艺术理论家、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举办的专题讲座。朱青生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传统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也与听众分享了他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当代艺术是伴随人们日常生活的种种艺术活动,比如看电影、观画展等,能带给人们美好的感受。”他还与听众们一起参观展览,并鼓励参观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赋予作品不一样的意义,“欣赏作品时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能做画家的奴隶。”讲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听众改变了对当代艺术的看法。
此外,中国美术馆还邀请新闻媒体参与讲座,并就展览和讲座内容与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这对于他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普及文化也大有裨益。如在吴冠中纪念展期间,该馆从吴冠中的人生、艺术等不同的方面分别举办了专题讲座、报告会,让大师的风采真正深入听众心中。“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展系列讲座”“科学与艺术的互动——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等专题讲座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总结说,艺术讲座是最基本、最易实现也是最直接的普及艺术知识的方式。
丰富的活动 开启美育大课堂
对孩子进行有意识有策略的艺术教育,也是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一个重点。针对六一儿童节,中国美术馆每年都开展不同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动。今年,该馆结合正在展出的“捷克雕塑艺术展”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儿童节,我们一起做雕塑”亲子活动。孩子们不仅通过展览了解雕塑的材料、形态、内容等,还亲手体验了雕塑的制作过程,各自创作了一份独具视角的泥塑作品。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美术馆特地请来了雕塑家张宝贵为孩子们示范雕塑的方法,之后,孩子们利用美术馆准备好的工作台、凳子、胶泥、石膏、颜料等工具和材料快乐地捏制、上色等,接近尾声时,家长们也进入工作室,和孩子们一起加工完善,分享快乐。这次活动也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我们希望这样的活动,美术馆能多举办一些,不要只是在儿童节举办,让孩子们能在快乐中体验艺术。”一位家长在留言簿上写道。
“这次活动,让我们做家长的也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这是不少家长共同的心声。不仅在快乐中感受艺术、体验艺术,在快乐中加深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对家长的艺术知识也是一次普及。
其实,类似的活动有很多。杨应时告诉记者,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美术馆就策划了一系列的活动,如与景山街道办事处合作组织社区观众走进美术馆的体验活动,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师生围绕‘美术馆和教师教育’进行交流研讨活动,配合博物馆日主题,向路人和观众发放精美宣传折页和赠票,以鼓励更多的人关注美术馆、走进美术馆等等。
“6月,我们还结合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展和馆藏皮影艺术展推出了‘教育套餐’,包括系列学术讲座、土著舞蹈表演、志愿者讲解员培训、志愿者义务讲解、中英文语音导览、发放儿童绘画卡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服务,受到各界欢迎。”杨应时介绍说。
“中国美术馆有场地、平台、作品的优势。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是培养未来的观众群。”曾长期从事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的何琳女士说。她曾出国考察美术馆管理,对国外博物馆将教育功能放在第一位感触很深。推广儿童美术教育,为孩子打造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美术馆应该探索的另一重点工作。
创新形式 公共教育无止境
在杨应时看来,艺术教育的方式是没有穷尽的。中国美术馆尝试了很多方式,比如,结合朱德群回顾展,他们不仅邀请该展策展人、原法国国立集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专家戴浩石做讲座,还邀请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大提琴家朱亦兵举办《色彩与旋律——大提琴家朱亦兵谈朱德群回顾展》讲座和音乐会,朱亦兵教授和他的中国大提琴爱乐乐团为观众们献上了一场视听相遇、音画互感的盛宴。
配合刚刚开幕的“建构之维——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除《怎样欣赏当代艺术》学术报告会外,美术馆和公共教育部还举行了“与艺术家对话: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叶永青﹑展望﹑邱志杰三人谈”活动。活动以酒会和座谈的形式,为听众提供了与艺术家面对面对话交流的难得机会。
此外,赠票、举办夏令营活动等中国美术馆都有所尝试,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作为国家级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大多数美术馆的前面。
有些美术馆认为,自己经费不足,无力承担公共教育支出。但实际上,有专家认为,美术馆公众服务的缺失,更多的原因是美术馆对于自身的职能认识不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曾说:“一个新型的美术馆,应该将关注人、重视人的问题提升为美术馆的战略职能,思考如何具有‘公众意识’,运用相应的方式和手段为公众服务,了解公众的想法,具有公众的思路和相应的政策方式等等。”
“在博物馆的全部活动中,教育是一种初衷和出发点,也是各种博物馆活动意义的最终实现。”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一次研讨会上如是说,这应该成为许多美术馆的共同认识。
【编辑: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