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中国式文献展:为大型展览披上“学术”的外衣?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丁晓洁 2010-09-29

【99半月谈 第5期】中国式文献展:为大型展览披上“学术”的外衣? 

 

著名的“卡塞尔文献展”举办地

 

第二届今日文献展“调节器”展览现场

 

     
 
主持人:丁晓洁  
嘉宾:黄笃、王端廷、王鲁炎
时间:2010年9月30日 上午10点(录播)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99艺术网访谈室
 

“文献”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文本和视觉资料。英语中的“document”源于拉丁语“docere”的词根,其意指“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或“载有原始的、有关某事的官方或法律形式的书写或打引文本、用以提供决定性证据或信息”。德国卡赛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是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展览之一每五年举办一次,与巴西圣保罗双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文:La Biennale di Venezia)、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在三大展览中资历排行第三。卡塞尔文献展对于当代艺术的意义,可以用“奥斯卡”来形容,至今已经成功推出了11届,真实地见证了欧洲的艺术历程。作为先锋艺术的实验现场,卡塞尔文献展已不仅仅属于德国,它已经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坐标,是西方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西方社会的时代镜像。

在中国,大多数人对卡塞尔文献展的了解多来自于一些参与过展览的中国艺术家,像艾未未、郑国谷、颜磊、林一林、冯梦波、杨福东、汪建伟这些蜚声国际的大牌艺术家都曾参加过不同届的卡塞尔文献展,其中让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无疑就是参加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家艾未未以及他“阵容庞大”的作品《童话》。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文献展并虔诚地把它注入更多“纯粹精神”的可能,中国式文献展开始启动。2007年首届今日文献展“能量”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三年后也就是刚刚过去的9月18日第二届今日文献展“调节器”拉开帷幕,人们在两届中国式文献展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不断产生的“新视觉文献”,与此同时,疑问开始产生:中国的“卡塞尔展”什么时候能够出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什么样的背景才能成就自己的“卡塞尔展”?如果说欧洲的“卡塞尔展”梳理了西方当代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国的文献展应该怎么做?它能否见证亚洲艺术的发展历程?本期99半月谈特邀今日文献展两届总策展人黄笃、评论家王端廷、艺术家王鲁炎参与第五期半月谈讨论,一起探讨关于中国文献展的话题。    


嘉宾介绍:

黄笃:长期以来作为独立策展人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他于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2004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2001年任《美术》杂志编辑和副编审。黄笃撰写了许多当代艺术的评论文章多发表于中国、日本、韩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杂志。他还曾担任多个国际艺术奖项评委。黄笃的主要策展有:《张开嘴,闭上眼》(1995, 北京)、《第一届墨尔本国际双年展中国部分》(1999,墨尔本)、《后物质》(2000,北京)、《第二届汉城国际新媒体艺术双年展》(2002,汉城)、《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中国馆》(2004)、《2006年上海双年展》《2007年第一届今日文献展》和《2008年第三届南京三年展》等。

王端廷:1961年生,湖北蕲春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研究生导师。《美术观察》杂志编委。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先后留学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是与考古学研究院(1997—1998年)、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文学与哲学学院艺术史系(2002—2003年)。掌握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长期从事西方美术史研究,已出版译著《抽象绘画》,专著《心灵万象•绘画》(与李黎阳合著)、《迷狂的独行者——雷蒙•饶可让的绘画艺术》、《人体艺术欣赏》、《百年困惑——现代美术》、《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与李黎阳合著)、《外国绘画经典》(下,与翟墨合著)、《后印象派》、《立体派》、《巴黎画派》、《静沐西风——西方艺术论说》《西方美术史》、《从现代到后现代》、《桑德罗•特劳蒂》等。发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与翟墨共同主编有《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书系》(12册)、《20世纪外国大师论艺书系》(12册)、《西方后现代艺术流派书系》(12册)、《艺术东西书丛》(4册)、《艺术东西丛书》(12册)。六次应邀参加在国内、法国和意大利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王鲁炎:(1956年生于北京)曾先后参加了《星星画展》(1979年)、《新刻度小组》(1988-1995年)、《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年)、《非常口》(1991年)、《中国前卫艺术展》(1992年)等重要展览,是中国现代艺术进程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其艺术观念和表现方法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被始终看作是一种“另类”。他擅长用极具几何美感的装置作品来表现他的哲学思想。在《W自行车》中,其观念主要分析的是逻辑与反逻辑、经验与反经验的关系。他改造后的自行车,其机械功能导致了观众向前骑时变成了向后走的结果,使人们以往骑自行车的传统经验全部失效。它从哲理意义上成为了去往相反方向的专用交通工具。事实上,他的作品强调的是双向思维,并提出了这样一个观念问题:通过判断导致困惑,再判断导致再困惑的问题。也就是说,困惑产生于判断,因为判断产生于困惑。

(部分文字来自网络)

相关阅读:

【专题】1—4期99半月谈   

【图文】三年磨一剑 第二届今日文献展强势推出


 

 


【编辑:丁晓洁】

相关新闻


Baidu
map